论“尧母门”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史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8 11:56

  本文选题:尧母门 切入点:政治格局 出处:《史学集刊》2015年04期


【摘要】:"尧母门"发生于汉武帝晚期,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尧母门"与"巫蛊之祸"密切关联,使西汉中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并使中央集权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打破,国本动摇,开启了西汉中后期外戚专权的政治格局。汉昭帝时,公羊家眭弘提出"汉家尧后"思想,这无疑受到了汉武帝"尧母门"的影响。武帝视昭帝为尧,"汉家尧后"思想正源于此。"汉家尧后"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要用尧的火德代替汉武帝的土德,它使西汉中后期的政治史观产生了根本变化。
[Abstract]:Yao Mu Men,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pattern and political historical view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Yao's mother gat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il of witchcraft", which mad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 greatly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became the turning point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centralized system of "succession of the eldest son" was broken, and the state was shaken.It opened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foreign autocrac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Han Dynasty.When Emperor Zhaodi was in the Han Dynasty, Gongyang Jia Sui Hong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Han Dynasty Yao Queen", which was undoubtedly influenced by Emperor Wu Emperor Yao Mu Men.Emperor Wu regards Emperor Zhao as Yao, and the thought of "the Emperor Yao of Han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is. "The idea of "Han Jiayao Queen" was put forward to replace the Tude of Han Wu Emperor with Yao's fire virtue, which made the political historical view of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change fundamentall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3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轶;;刘t垡籽в胨纹胫室籽У淖蚚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邢培顺;;曹植与《韩诗》[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焦桂美;;庾蔚之《礼记略解》评述[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4 赵婧;刘运好;;孙毓《诗经》学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2期

5 刘光胜;;汉初易学传流管窥[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1期

6 郭国庆;;清代辑佚与图书典藏——以马国翰为个案的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郭uQ;;唐代古文运动视域下的《孟子》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石超;;从“重生”到“为我”——杨朱学说的异化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程尔奇;;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双重审视——晚清以降围绕胡培凇堆嗲蘅肌仿壅揭閇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01期

10 邹远志;;两晋为人后议题中的“亲亲”“尊尊”之辨[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毛振华;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孙宝;魏晋文学与儒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沈薇薇;郑玄《诗经》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鹤;《国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陈以凤;孔安国学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基圣军;颜之推经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涛;汉末三国名法之治源流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丽;试论清代《尔雅》古注辑佚[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任和;《礼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路;汉末士人心态与汉赋创作流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楠;魏晋论语学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蒋焕芹;《论语》及其在汉代的流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安正发;皇甫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红;孔子删《诗》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剑;;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史研究的新增长极[J];古代文明;2014年01期

2 孟广林;;取向与范式:有关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较的思考[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2期

3 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J];史林;2006年06期

5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包伟民;;“地方政治史”研究杂想[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3期

7 滕海键;;美国环境政治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8 黄宽重;;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8期

9 李忠人;;“否定之否定”:社会史与政治史关系探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4期

10 李剑鸣;;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J];史学集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崔志海;;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2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综述[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状况综述[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现代西方政治史学的发展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1年

2 郑殿华;推进中古社会和政治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韦庆远;综述规章嬗变 析论政事风云[N];光明日报;2004年

4 黄兴涛;“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10年

5 孙承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日本政治史上的重要时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刁培俊;宋代政治史研究曲径通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李细珠;近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新趋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叶隽;芹献三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菁霞;从单一政治史研究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史综合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范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辛亥革命的政治史研究力作[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青;《史记》的政治史性质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1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1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