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历史时期 切入点:册载田亩 出处:《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清代耕地数据的修正校验体系,以清代官方册载田亩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基数和垦殖趋势进行检验和订正,通过替换、引用、衔接对比等方法进行数据修正,重建清代耕地数据,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以历史资料相对丰富的山东省为例,对清代山东省的耕地数据进行修正与校验,结果表明:①清代山东省的册载田亩数据不实情况普遍,经要素法修正的数据虽然通过了人口检验,但未能通过垦殖趋势校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订正和校准;②在修正和校验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同省份间垦殖政策、种植制度、自然条件等的差异,从修正系数到校验重点进行因时因地调整;③清前期山东省耕地增长主要受限于劳动力供给,耕地面积接近于劳动力供给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逐渐趋向于温饱线。同治以后,耕地面积开始低于温饱线,需要依靠粮食输入才能满足人口需求,山东省由粮食输出省变为粮食输入省。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revised check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data of farmland in official records of Qing Dynasty, the population base and the trend of reclamation are used to test and revise, and by replacing, quoting, quoting,Data re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data in Qing Dynasty ar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cohesion and contras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has abundant historical dat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rrects and verifies the cultivated land data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Although the data amended by the element method have passed the population test, they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calibration of cultivation trends. 2 /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vise and calibrate the data. In the process of revision and calibrat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ultivation policy and planting system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 on, from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to the verification focus,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the supply of labor,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s close to the supply line of labor,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s mainly limited by the supply of labor.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s gradually tending to the line of food and clothing.After the same treatment,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began to be lower than the line of food and clothing, which needed to rely on the grain input to meet the population demand. Shandong Province changed from a grain export province to a grain import provinc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952001)~~
【分类号】:K249;F30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赵峗;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8期
2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流通[J];历史档案;1995年01期
3 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J];地理学报;2007年01期
4 周荣;清代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算[J];江汉论坛;2001年09期
5 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7 江太新;关于清代前期耕地面积之我见[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爱华;1775-1850年山东移民东北与山东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小凤;程久苗;吕军;王秉建;李琴;;安徽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2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3 胡华科;郑春燕;凌益芬;;55年来梅州市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4 董杰;杨春德;张保华;叶方;;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5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6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汪朝辉,王克林,熊艳,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8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9 董杰,杨达源,李爱英,舒肖明;三峡库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10 李雪铭,刘敬华,常静,王建;城市绿地环境经济效应的数量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钱亮;;武汉市新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2 张永民;赵士洞;;近5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地变化及其政策因素分析——以赤峰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董文福;;珠江三角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玉平;蔡运龙;;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邹亚荣;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3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4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5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朱大为;16至18世纪中国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及其社会经济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高升荣;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10 李向军;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D];河南大学;2001年
2 武永峰;包头市九原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力猛;基于GIS的新疆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与信息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4 董芳;基于陆地卫星TM/ETM~+和GIS的济南城区扩展动态监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5 胡业翠;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山东省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6 肖兴媛;GIS支持下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焦彩霞;榆阳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秋贤;GIS支持下延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与驱动力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新辉;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尹海伟;山东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时空变动及区域调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马红丽;;清朝山东人“闯关东”的成因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3 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5 乌兰图雅,张雪芹;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6 李为,张平宇,宋玉祥;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7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8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9 何凡能,葛全胜,郑景云;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10 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J];地理学报;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培俊;贾铁成;;《中国家庭史·辽宋金元时期》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04期
2 李金松;;沈德符《野获编》“四六”条笺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3期
3 杜文玉;;“我群意识”与大唐帝国的崛起——兼论“我群意识”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田青;;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的尚武精神[J];运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业新;;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2 何池;;浅谈儒学在闽南传播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高燮初;;关于六朝时期吴文化嬗变的几个问题[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4 范德;Edward L.Farmer;姜永琳;;论明之移都北京[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5 竹云;;论张骞“凿空”在历史上的贡献[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6 余静;;隋唐五代时期的尉迟氏[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7 李天石;;试论唐宋时期奴婢的雇佣化趋势[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8 黄新宪;;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萍;;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10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治亭 本报记者 施宣圆;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N];文汇报;2001年
2 自治区方志办;《宁夏通志》即将出版[N];宁夏日报;2006年
3 ;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郭双林;历史准备了多少间“屋子”[N];人民日报;2006年
5 杨国安;“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6年
6 魏正瑾;关于南京六朝建康城研究的几点意见[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二十八)[N];西部时报;2006年
8 袁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张耐冬;从一条谣言看“贞观之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答记者问[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剑;明代密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3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刚;琅邪王氏家族思想信仰之演变[D];四川大学;2007年
2 梁亮;明清即墨的早期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大伟;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立;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陈冠男;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勇强;宋夏战争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鹏;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与社会应对[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潘英武;唐宋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分布与人地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李南江;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祥勇;明末至民初山东科宦家族的发展与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25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