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
本文选题:清代 + 晋北 ; 参考:《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从营生方式的角度,探讨清代晋北地区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间作物种植的不同,还体现在区域内各种农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及民众营生方式的多样性。文章认为清代晋北地区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制约性较大,但同时民众能够较为理性地选择生存方式,并能适时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变化。营生方式的选择反映了清代晋北地区的人地关系。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way,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in northern Shanxi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not only between different crops grown in the region,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area of various land use patterns and differences in people living way diversi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Qing Dynasty North Shanxi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straints of large but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can choose the mode of life is more rational, and can adjust the behavior,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Living way choice reflects the Qing Dynasty nor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1&ZD09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70018)
【分类号】:K249;F301;F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2 侯甬坚;;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的尝试[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9期
3 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刘炳涛;;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域环境与村民营生方式选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辉;卜风贤;;西北地区雨养农业发展的减灾模式探讨——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孟文科;陈慧英;;关中地貌及其近世农家生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3 赖彦斌,赵金涛,王静爱;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雷;刘晓亮;;试论自然环境变化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5 卜风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6 吴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闻;高超;刘丽;韩伟光;;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7 张军涛,李哲,郑度;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及其环境效应解释——以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8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9 杨永春,李吉均,陈发虎,Jacquie Burgess,李瑞成,李丁,常跟应,李忆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4期
10 胡金明,崔海亭;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3 骆华松;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4 丁勇;天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袁军宝;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于志勇;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向辉;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宪功;风俗·环境·经济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红娟;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长营;武汉市郊区农民科技素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顾成军;巢湖历史沉积记录与流域环境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恺瑞;清至民国时期晋北的水利与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建英;攀枝花市近42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向辉;西北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2 陈泮勤;;全球变化研究——一个新的国际前沿科学计划[J];第四纪研究;1990年01期
3 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4 吴建新;;明清时期粤北南雄山区的农业与环境[J];古今农业;2006年04期
5 吴建新;;明代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与环境——以环境压力下的技术选择为中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马寿千;清代前期回族的经济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7 牛致功;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8 李令福;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制的形成时间及其作物组合[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刘炳涛;;明清沙苑回、汉民的经营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J];史学月刊;2008年05期
10 王加华;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庆;张晓纪;;清代安徽水灾对农业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2 周玉梅;;论清代“湖广填四川”的惠农政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周邦君;;地方官与农田水利的发展——以清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J];农业考古;2006年06期
4 杨振姣;;蠲免政策与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王晗;郭平若;;清代垦殖政策与陕北长城外的生态环境[J];史学月刊;2007年04期
6 王恩春;;清代乾隆统治时期的新疆屯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高王凌;;从清代农业政策看当代农村变革[J];炎黄春秋;2011年05期
8 袁一堂;;清代钱荒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2期
9 刘厚生;陈思玲;;清代“功牌”小考[J];文史知识;1994年06期
10 赵慧峰;;幕客与清代社会[J];文史知识;199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鑫义;;东晋南朝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郭继汾;;略论五代时期柴荣的改革[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7 陈怀仁;;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8 王志邦;;东晋南朝浙江农业生产的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张殿吉;;商鞅变法与小农经济[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10 石永士;;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考古学观察——兼论燕国的交通[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学科;人类农业生产始于1万年前[N];科技日报;2006年
2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4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6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7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8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9 吴光;以《诗》证史 钩玄发微[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5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丹阳;清代海南岛农业经济地理初探(1652-1911)[D];暨南大学;2007年
3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4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宗萍;清代三峡腹地移民社会及其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2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4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