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本位政策”新论——以隋唐帝国形成的基础要素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4-23 09:27

  本文选题:隋唐史 + 陈寅恪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关中本位政策"是隋唐帝国形成的政策基础,主要包括军力基础、财力基础和文化基础。关陇集团创立者立足北魏政治遗产、关陇地域、姬周礼教、文武人才等客观基础,采取系列举措,将政策基础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建构出一套高效、有力的军政系统,为西魏北周隋唐的东西南北扩展提供了充分保障,为隋唐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is the policy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ui and Tang empires, including the military, financial and cultural bases. The founders of the Guanlong Group based on the objective founda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s political heritage, the Guanlong region, the Ji Zhou Li education, the civil and military personnel, and so on,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policy, and constructed a set of efficient and powerfu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ystems. It provided sufficient guarantee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i and Tang empire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014) 中央直属高校基础科研项目(12XD03)
【分类号】:K242;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熊伟;;西魏关中本位政策乡土性的成因与影响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2 李万生;;说“关中本位政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苏小华;;“内先协和”与关中本位政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李浩;苏绰文体改革新说[J];文史哲;1999年06期

5 刘文锁;《安伽墓志》与“关中本位政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陈慧慧;;中国古代西南农耕经济与西北游牧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梁萍;;古籍中农业文献记载优化整合[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5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7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邱敏;;南北朝江苏地域经济开发的差异——兼论“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冰洋;汉代四位女性作家的创作内容及文学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丰;丝绸之路与北朝隋唐原州古墓[J];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2 尹申平;邢福来;李明;;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年01期

3 唐长孺 ,黄惠贤;二秦城民暴动的性质和特点——北魏末期人民大起义研究之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2 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3 曾克生;“关柎集团”问题——对陈寅恪先生“关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J];史学月刊;1960年05期

4 王lN森;傅斯年与陈寅恪[J];中国文化;1995年02期

5 马晓丽;略谈陈寅恪的友情[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慕陈唐;;陈寅恪的学人风骨[J];学习月刊;2006年03期

7 苗振亚;;陈寅恪为何一生背运[J];人民文摘;2007年12期

8 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J];学习博览;2008年11期

9 张求会;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J];读书;1997年05期

10 桑兵;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J];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国安;;研究陈寅恪先生一得[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张效霞;;坚守中医阵地的陈寅恪[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蒋志;;李白异族说质疑[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6 郁贤皓;;李民《李白新论》序[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7 王荣全;;有关唐高祖称臣于突厥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8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陈晓春;;从士的传统看郭沫若的人格[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波;大家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姚平方;陈寅恪教授的雁山乡居岁月[N];桂林日报;2005年

3 刘显曾 刘颂曾;“能代老师挨批斗是我的荣幸”[N];温州日报;2010年

4 徐葆耕;驱曹风潮中的陈寅恪[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史轩;寻梦难忘前度事[N];新清华;2007年

6 高山杉;陈寅恪传记新史料评议[N];东方早报;2010年

7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9 撰文 周武现;陈寅恪 史学泰斗震寰宇[N];九江日报;2007年

10 钱碧云;阅读的楷模[N];韶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D];浙江大学;2008年

2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6 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D];南京大学;1999年

7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8 吕素珍;现实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贺忠;唐王建《宫词》笺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北齐法制及其实施状况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陈圣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高东海 ;陈寅恪与敦煌学[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邓天开;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莹;旧时月色旧时人[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