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官进入边疆:清初以降川边康区的行政体制建设
本文选题:川边康区 + 流官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在清代的行政建制中,隶属于四川省雅州府打箭炉厅的川边康区为土司辖地。清末,该区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建立州县体制。民国以降,历经"川边特别行政区"、"西康特别行政区"和"西康省"的行政建制,直到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川边康区一步步从封建王朝的土司辖地转变为现代国家之同一化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单元。在这一边疆转型的历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中央政府委任的流官大规模进入,以取代王朝时期的世袭土司,成为基层政权的领导者。综观这一历程,贯穿始终的线索是国家试图将"土著精英"改造为"国家官员",以吸纳进正式的行政体系的尝试和努力。这种尝试违背了流官制度的根本属性,却成为国家力量进入具有深厚地方传统的边疆地区时的必然选择。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 Chuanbian Kang District, which belongs to the Yazhou Hall of Sichuan Province, w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usi.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region changed land and returned to flow, abolished the system of toast, and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state and coun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of the "Sichuan Border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Xika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Xikang Province" was taken over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in 1950. Sichuan Bian Kang district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land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feudal dynasty to a unit in the unifi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modern state.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rontier, an important aspect was the large-scale entry of the official appoi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replace the hereditary toast of the dynasty an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grassroots regime. Looking at this course, the clue that runs through all the time is the attempt and effort of the state to transform the "indigenous elites" into "state officials" in order to absorb the form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is kind of attempt has violated the basic attribute of the official system, but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when the national strength enters the border area which has the deep local tradi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4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绒呷措;周翔飞;罗敏;;川西康巴藏戏五大流派的渊源及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王川;;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3 赵艾东;;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康区打箭炉的医疗活动[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4 张冰松;;藏区民俗体育文化探索——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何永军;;司法改革与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流失[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保见;;近代(1840-1949)川西北的森林开发与破坏述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7 周翔飞;罗敏;;甘孜藏族自治州现存藏戏流派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周翔飞;;川西甘孜藏族民间歌舞“丹巴锅庄”述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文艳林;;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10年05期
10 刘进彬;;甘孜州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前景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震东;谢鸿妍;;大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关系浅析[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永军;断裂与延续—人民法院建设(1978~2005)[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娇艳;清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D];云南大学;2011年
2 许祖波;文化边缘地带的多元文化展示与旅游景区互动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婷;明代四川土司述要[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谭茜;论康定城的汉藏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侯献国;文化遗产与丹巴碉楼[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毅;川西高原松茸生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书博;试论藏医学及其现代转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张妍;四川藏区游牧民族居住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罗元佳;理塘草地退化及遥感生物量监测模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青麦康珠;霍尔孔萨家族世系的由来与兴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华;;土司制度的演变和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上)[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李虎;;清初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影响[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吴晓蓉;;明清时期对乌撒地区改土归流和土司制度之探究[J];农业考古;2011年01期
4 戴楚洲;史江洪;;元明清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土司机构考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龙雪梅;;以圩市窥探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 对清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刘新华;;土司制度的演变和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下)[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史继忠;;略论土司制度的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4期
8 谢永雄;;明代广西土司制度的发展及改土归流的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9 范同寿;西南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与清代前期的改土归流[J];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10 伊利贵;;永胜高氏土司与“改土归流”[J];学理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素芬;;论西汉疆域的巩固与发展[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2 李可;;论郑和的创新精神[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3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舒振邦;;元代的统一与边疆地区的发展[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5 苏德毕力格;;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筹划设省[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6 余宏模;;略论明代贵州建省与改土设流[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翁家烈;;明王朝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8 蒋德学;李正群;;明代贵州建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王发坤;;贵州建省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10 余恒;;明代贵州妇女军政实践的社会背景分析[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晓燕;土司称“学”任重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伏自文;民国云南土司制度初探[N];云南政协报;2011年
3 郑斯元;历代王朝治理云南的政策[N];云南日报;2001年
4 朱彤彬;武靖州之谜[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记者 伏自文;清代云南的改土归流[N];云南政协报;2011年
6 吴光范;清朝鄂尔泰治滇史评[N];云南日报;2001年
7 陈光荣;明代贵阳洪边土司宋氏的兴与衰[N];贵州政协报;2001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雪梅;清代两湖土家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N];光明日报;2009年
9 胡剑;万里修书只为“婚”[N];中国档案报;2006年
10 李成鼎;平定“三藩”后清朝对云南的治理[N];云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亚辉;康雍乾三朝对云南社会的治理[D];云南大学;2013年
2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白剑光;晚清阿尔泰边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7 齐德舜;U厮Up家族世系史[D];兰州大学;2010年
8 孟凡松;郡县的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明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胡章丽;明代思州、思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邹映;明代云贵地区改流复土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海晓;明代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张万东;酉阳、石x+土司与明朝关系考论[D];吉林大学;2013年
7 邱科;改土归流前后湘西社会控制的变迁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8 张磊;明代嘉靖至万历间中缅冲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眭冬青;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的改造[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国君;对清朝“改土归流”的再认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6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