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北部疆域的变迁——兼论疆域问题的本质与属性

发布时间:2018-04-24 14:38

  本文选题:唐朝前期 + 北部疆域 ; 参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本文以唐朝前期为段限,针对唐朝北部疆域的变迁揭示隐藏其后的疆域之本质属性和特点,认为在以中原为核心区、周边为外缘区的二元制王朝构架内,北部边疆地区是在唐与草原帝国多方面交往互动过程中以夹处二者之间的定位而存在的。因受制于南北两个性质迥然有别的帝国外层地缘之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不是以明确的间隔线索而是以游移不定的模糊状态呈现出来的,它自然就受制于双方对它的拉动和吸引。唐朝北部边疆之战略地位,就存在于唐与草原帝国的较量与博弈中。由此可以看到,边疆地带的模糊性实质上受制于活跃其上的群体,正是出自对群体的控制而产生的制度性设计,边疆的概念才得以萌生和定型。疆域的本质是人群,人群的归属通过行政的设置而呈现。
[Abstract]:Tak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s the limi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dden territor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holds that it i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dualistic dynasty in which the Central Plains is the core region and the periphery is the outer edge area. The northern frontier area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rassland empi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on-deterministic factors in the outer layers of other empires, the borderlands are presented not by clear cues, but by a vague state of uncertainty, because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n-deterministic factors in the outer layers of other empires, It is naturally subject to the pull and attraction of both sid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northern frontier of Tang Dynasty existed in the contest and game between Tang and grassland empire.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 fuzziness of the frontier is essentially restricted by the group that is active on it, and it i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he control of the group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frontier can come into being and form. The essence of territory is the crowd, 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crowd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setting.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墓志所见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09BZS038)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鸿宾;;唐朝的地缘政治与族群关系[J];人文杂志;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新光;;目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雷胜学;;论格非小说中神秘氛围的文化来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杨茹;;刘宋时期上升中的庶族现状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李向平;;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从中国宗教—信仰间的供需关系谈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任映红;张鸣;;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内在影响——浙江XF村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鸿宾;尉迟迥事变及其结局——新旧时代转变的表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史念海;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敏;胡祖信;;试论明清地方行政建置——以江西定南地区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2 张鸣;也谈古今地方行政建置[J];读书;1999年07期

3 邓敏杰;;桂林古今行政建置考辨[J];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4 何天明;试探内蒙古东汉时期的行政建置[J];北方文物;1995年04期

5 李倩;;隋唐以前兰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及地名考议[J];黑龙江史志;2013年13期

6 李裕民;唐代州制是如何演变为明代府制的──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2期

7 李西亚;浅析金代东北的行政建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柳成栋;黑龙江行政建置的由来及演变(下)[J];黑龙江史志;2004年02期

9 朱z,

本文编号:1797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7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