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公主“难嫁”原因新探——从太和年间的公主入道现象说起
本文选题:太和年间 + 女冠公主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太和年间,李唐王室有四位公主先后入道,但她们的入道并不是为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婚姻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安康和义昌公主入道也可能与婚姻不能顺利解决有关。除这几位公主之外,中晚唐时期的公主多有大龄方婚和至死未婚者,说明当时公主难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公主难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她们放纵跋扈、不守礼仪,也不是流行门阀婚姻使然,而是由于公主婚姻政策的改变,政局混乱、礼会院不修,加上宫廷政变频发,很多公主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常的家庭关怀而导致的。
[Abstract]:During the Taihe period, four princesses of the Li Tang royal family entered the Taoism successively, but their entrance was not to pursue the free way of life, but because the marriage problem could not be solved in time. Ankang and Princess Yichang may also be related to the failure of marriage. In addition to these princesses, most of the princess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were married and unmarried to the death, indicating that it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he princesses were difficult to marry at that time. The main reason why princesses are difficult to marry is not because they indulge in domineering, do not observe etiquette, nor are they the result of popular marriage, but because of the change in marriage policy of the princess, the chao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failure to repair the ceremonial court, and the frequent coups in court. Many princesses grew up without proper family car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唐代女性与宗教”(09YJA77003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墓志中女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2BZS029)
【分类号】:C913.1;K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邹流芳;唐代公主入道现象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田晓膺;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翰;从宣教色彩的淡化看唐传奇对六朝志怪的超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丽英;论早期道教的传播方式[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5 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风议与官民互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林魁;;《玉台新咏》编者和编纂时间再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刘方玲;唐初文学馆与储位之争的关系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王美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程遂营;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J];东方论坛;2001年03期
10 金锡佑;唐代百姓勋官考论[J];东方论坛;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清发;;论唐人自撰墓志及其本质特征[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麻国钧;;供盏仪式考略[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4 薛平拴;;论唐代商人阶层的政治意识与自卫意识[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于赓哲;;唐代人均食盐量及盐的使用范围[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黄芸珠;唐代女性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李小成;文中子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卫东;唐代荥阳郑氏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邹流芳;唐代公主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魏晓欣;论宋代四川的榷茶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8 袁野;唐代的自然灾害[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显辉;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樊毓;崔致远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流芳;论唐德宗时期对公主政策的整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2 田晓膺;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剑;;另一种和亲——也谈中唐以后公主下嫁藩镇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李娜;;浅析唐代选取驸马的标准[J];唐都学刊;2007年01期
5 冉万里;略论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钟,张玉勤;论冯太后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朱林芳;再析北魏太和年间均田制和三长制确立的时间[J];沧桑;2005年01期
3 高敏;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北地支酉起义考略[J];文史哲;1994年06期
4 赵士田;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刍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简修炜 ,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J];河北学刊;1984年04期
6 杨际平;论北魏太和八年的班禄酬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丁以寿;论“《广雅》云”的作者及《广雅》作者时代——兼与周文棠先生商榷[J];农业考古;2001年04期
8 曾代伟;“太和改革”的历史反思[J];理论与改革;1998年06期
9 阿其图;拓跋鲜卑南迁至复国的实质性变化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蓉;析魏明帝禁浮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侯云灏;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2 冯桢;鲜卑骄子拓跋宏[N];大同日报;2005年
3 马晓东;祁县———昭余泽畔溯伊祁[N];山西日报;2003年
,本文编号:1798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80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