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皖江地区水旱灾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13:07

  本文选题:皖江地区 + 水旱灾害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为丰富和拓展安徽乃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皖江地区各府县志文献资料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使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区域间水旱灾害存在不均衡性;三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Anhui and eve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rough the records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oun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rea of Anhui Province, the methods of data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 are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periods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floods tend to b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second, there is imbalance i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ird, the alterna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nd the relative equilibrium in long period of tim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61)
【分类号】:P426.616;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施和金;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丽丽;;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黄荣辉;陈栋;刘永;;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的发生特征及成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吴朋飞;;1368-1911年涑水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6 李家年,魏荣萍;安徽省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浅析[J];人民长江;200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刘香华,李国师;淮北平原麦收期雨害的气候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3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关联性研究之三——明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4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四——清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5 佳宏伟;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6 张健;曹志红;;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王劲松;李金豹;陈发虎;勾晓华;彭剑峰;刘普幸;靳立亚;;树轮宽度记录的天山东段近200a干湿变化[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8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陈群利;贵州省旱涝长期变化分析[J];毕节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10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卢耀如;;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2 陈菊英;程华琼;;1900~2004年长江大水和黄河旱涝对ENSO的响应概率[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竹磊磊;李清平;李娜;;近539年河南省旱涝变化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张蕾;;基于弹性脆弱指标的气象灾害风险辨识[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李茜;魏凤英;李栋梁;;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杨允凌;;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与旱涝等级[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7 杨允凌;郝巨飞;杨丽娜;钱瑞贞;;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与旱涝等级[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茜;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保宁;气候、市场与国家:山东耕作制度变迁研究(1560-1960)[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9 乐群;历史气候复杂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俊明;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丁祥利;春旱秋潦:黄河与豫东平原社会变迁(1644-1795)[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吴力勇;清代顺天府旱灾与禳灾初探[D];暨南大学;2011年

5 白燕斌;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超;近千年全球及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施汶妤;600年以来巢湖流域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义正;清代盛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艳;河南省干旱承险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孙鑫;近代安徽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罗雅丽,李同f;城乡关联性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4 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5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6 乔盛西;湖北省历史上的水旱问题及其与太阳活动多年变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3年01期

7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9 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10 高守亭;流场配置及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J];大气科学;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今年我国水旱灾害偏重[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年07期

2 倪玉平;清代水旱灾害原因初探[J];学海;2002年05期

3 白东明;;奉贤县水旱灾害综合分析[J];上海水务;1993年03期

4 程晓陶;;应对水旱灾害要注重转变发展模式[J];中国水利;2011年11期

5 黄理军;;水旱灾害与太阳黑子[J];水利天地;1992年01期

6 衷海燕;明清时期江西水旱灾害与疫病流行[J];抚州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7 张正权,费进文;我国近期水旱灾害频重的原因[J];科学中国人;1999年04期

8 许月卿,邵晓梅,刘劲松;河北省水旱灾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2期

9 程桂福,付日辉,李兴云;水旱灾害发展趋势的灰色拓扑预测与应用[J];海岸工程;2001年04期

10 ;大气科学(气象学)[J];全国新书目;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德勉;;浅析邕宁县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防治[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2 叶成林;;安徽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3 李秀斌;朱玉涛;姜桂双;李继功;李相辉;刘明清;杨长富;;水旱灾害预测的风险[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程传波;李相辉;李继功;李秀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水旱灾害预测的精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志彤;;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中国水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分会场主旨报告[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6 ;山东省2009年度水旱灾害趋势预测研究报告[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春明;程殿龙;;2001年水旱灾害与2002年工作建议[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五[C];2002年

8 任健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西水旱灾害[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姜桂双;刘明清;张雷;李秀斌;;“枯汛关系”—我国水旱灾害预测的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前言[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发平 胡清平;加强基础建设 “降伏”水旱灾害[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王春雨;我国将加强“三预”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范能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曲阜师范大学 刘伟;中国古代旱灾的特点、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N];光明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贾冰 记者 谈洁 实习生 崔瑜;南信大成立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N];南京日报;2009年

5 赵永平;旱灾,缺的不仅是水[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宋振远 姚润丰 苏万明;久旱逢甘霖,焦虑虽去仍留“四问”[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李维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 严登华 清华大学教授 王光谦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建忠;东北地区旱情增多淮河流域洪水频现[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郭起豪 詹璐;进一步做好当前和汛期气象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钟燕平;中国气象局部署加强汛期气象服务[N];农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石磊;海河防总工作会郑州召开[N];河北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希竹;清代湖北省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利辉;530年来荆江沿岸地区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晓卿;20世纪华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及防救措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雷亚妮;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世斌;宋代福建水旱灾害及其防救措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施汶妤;600年以来巢湖流域水旱灾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路璐;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在黄河流域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彭维英;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1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01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