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童试及生员中举率再探
本文选题:明代 + 童试 ; 参考:《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童试自明英宗正统元年创立以来,不但招收生员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各项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渐成为明代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读书应试人数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原有的招收廪生、增生的基础上,自正统十二年起始设附生之制。因附生录取无定额,生员人数急剧膨胀,其结果是生员的中举率与乡试的录取率都随着生员人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也凸显出了生员应试科举之路的艰难程度。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ing Yingzong orthodoxy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Ming Dynasty, not only the number of recruits has been increasing, but also the system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number of examinee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enroll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Linsheng, the system of epiphany has been set up since the orthodoxy of 12 years. Because there is no quota for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dmitte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xpands rapidly. The result is that the average lift rate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acceptance rate of the rural examination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ich also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 degree of the road for the examiners to tak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湖南科举史研究”(11WTX50)
【分类号】:K248;D6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2 山根幸夫;冯佐哲;;明末农民起义与}3士阶层的反应[J];晋阳学刊;1986年02期
3 赵骥;明季奴变原因新探[J];齐鲁学刊;1994年02期
4 郑丽霞;;论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袁昌曲;;明清时期生员赈济原因之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左松涛;;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7 刘涛;;清代地方生员“入泮”述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张士尊;;明代辽东儒学建置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张媚玲;杨建玲;;明代云南儒学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邸永君;清代的拔贡[J];清史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宝良;;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2 郗鹏;;清代拔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张文绮;;安溪教谕谢金銮对清水祖师的崇仰——兼述\阊笃皆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4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5 若亚;;《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郗鹏;;清代岁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姚蓉;;略论明清易代之际“弃诸生”现象[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9 朱建新;;关于明武学的若干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记者 孟苗;临猗惊现清代科举考试童生试卷[N];山西日报;2009年
3 杨福仁;恩泽张载后裔的三件官府公文[N];中国档案报;2005年
4 沈冠生;沈世纪坟茔新考[N];闽南日报;2010年
5 李仁;文史知识拾片[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张会鉴 李厚之;安康清代童试之院试[N];安康日报;2005年
7 谭学立;清末海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团结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莫永甫;本溪举人和举人府[N];本溪日报;2008年
9 何广源;清乾隆后期各省科考舞弊及惩治[N];学习时报;2004年
10 于梅;历经帝王扶持的孔氏家学[N];中国档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海妍;明代捐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宁;乾隆朝生员文字狱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2 郭德静;元代官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文博;居于汉人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东冬;明代辽东卫学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光莉;明代国子监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韩晓洁;清代满人入仕途径与清代政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军;官绅鼓噪下的政区变革[D];暨南大学;2006年
8 吴新亮;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帅;发展与歧途[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7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2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