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文武关系及其演变——基于制度、社会及思想史层面的考察
本文选题:明代 + 文武 ; 参考:《安徽史学》2014年02期
【摘要】:时势不同,文臣、武将所承担的职责有所差异,其在朝局中的地位亦随之低昂。这就牵涉到文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明代的文武关系,实与军事制度的演变桴鼓相应。随兵制变迁而来者,在制度的层面,文武关系亦发生了内在的转变:明初立国,重武轻文;中期以后,崇文黜武;一至明季,武将开始跋扈。与此相应者,则是文人尚武与武将尚文风气的形成及其勃盛,以及文武合一论的崛起。
[Abstract]:At different times, Wenchen and Wu generals assumed different duties,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Korean Bureau was also low. This involv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and the armed fo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 affairs in Ming Dynasty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military system. With the change of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and the armed forces has also undergone an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untry, the importance of martial arts;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deposed martial arts; in the Ming Dynasty, Wushu will begin to domineering. Accordingly, the form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literati's style of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as well as the rise of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militar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明;;从戚继光的文化交游看晚明文化视域下的“武臣好文”现象[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刘洪强;刘翠红;;《聊斋志异》素材来源五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陈业新;;皖北花鼓灯探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孙瑜;;论蓄妾制及妾的社会地位——以明清时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王斌;;浅探明代民间戏剧搬演的落潮与复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赵国号;;明清农民迁业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张利;;嘉靖年间明朝对安南危机的处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根华;邵敏;;《水浒传》:市民意识与英雄末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学霖;;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2 林丽月;;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3 张宪博;;复社的政党化趋向[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章宏伟;;毛晋刻书活动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6 万明;;明初政治新探——以诏令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7 陈宝良;;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8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张金奎;;明代军户来源简论[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曹永年;;也先与“大元”——也先王号、年号和汗号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9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泽;;诗剑之交——记汪道昆、戚继光的友谊片断[J];安徽史学;1984年05期
2 郑绍宗;戚继光《香山纪寿》刻石跋[J];河北学刊;1985年06期
3 赵园;谈兵(下)——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子春,赵国英;永旺塔与戚继光[J];文物春秋;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勇;;戚继光抗倭图[J];历史教学;1962年05期
2 阮移平;;戚继光籍贯小考[J];中国档案;1990年11期
3 沈丁永;;身先士卒 临敌忘身[J];中国民兵;1991年03期
4 柯宝成;;赵奢阻子与戚继光斩子[J];中华魂;1997年10期
5 王静者;;造船灭倭寇[J];民间文学(经典);2009年10期
6 当年明月;;戚继光的团队兵法[J];商界(评论);2009年12期
7 范中义;戚继光的祖籍与卒年[J];江淮论坛;1987年02期
8 阎崇年;戚继光籍贯考[J];文史哲;1991年03期
9 朱亚非;从历史档案看戚继光在山东的防倭活动[J];历史档案;1991年04期
10 张牧;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谒蓬莱戚公祠[J];长江建设;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看戚继光纪念邮票 谈戚继光与长城[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3期(邮票上的长城——长城集邮专刊)[C];2010年
2 陈宝良;;晚明的尚武精神[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3 ;高扬文、陶琦主编《戚继光文集》出版五种[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4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郑刚;;论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林祥;;黄宗羲海宁学生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黄德昌;;工夫所至,,即其本体——黄宗羲实学哲理探析[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爱平;;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帆;;戚继光隆庆元年北来原因探析[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10 吴光;;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思想的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朴民;戚继光的沉浮[N];光明日报;2002年
2 吕维邦;“戚继光”邮票的名称都是泛指[N];中国邮政报;2008年
3 武玉林;戚继光的带兵之道[N];解放军报;2007年
4 记者 王宏伟;困抗击倭寇而有功 因修筑长城而成名[N];中国集邮报;2008年
5 吴凡;福建福清是“戚继光”邮票的重要原地[N];中国邮政报;2008年
6 李士谦;赞人物形象的烘托设计[N];中国集邮报;2008年
7 李克峰;非教科书中的戚继光[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蒋跃进;安徽定远是“戚继光”邮票最佳原地[N];中国邮政报;2008年
9 林滨;对伊动武将冲击船市[N];中国船舶报;2003年
10 赵德润 戴逸 纪宝成;新版《黄宗羲全集》出版是学界盛事[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浩;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训昌;心即气:黄宗羲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5 蓝法典;德性的反击—论黄宗┬难枷氲恼箍胺此糩D];山东大学;2012年
6 师海军;明中期关陇作家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雷子人;人迹于山[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刘丽华;元明杂剧文人形象与剧作家心态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永忠;圣贤救世[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宏;论黄宗羲对王学的修正及对王学末流的救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继兰;黄宗羲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晓;穷达一真儒,俯仰皆自得[D];西南大学;2010年
4 谢诗晓;在民本与民主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俞波恩;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敦兵;《王畿学案》与黄宗羲的哲学史观[D];武汉大学;2005年
7 吴增礼;《明夷待访录》的待访对象辨析[D];湖南大学;2008年
8 宁陶;《明夷待访录》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丁涛;试论黄宗羲政治治理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海兵;黄宗羲政治哲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5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354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