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世纪都城”——以东晋南朝建康城为中心
本文选题:都城 + 六朝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8期
【摘要】:文章在六朝建康城复原研究的基础上,以建康城为中心,旁及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隋唐长安城等都城遗址,从广阔的历史视野出发,对魏晋南北朝隋唐都城的形制特征展开了研究。指出与中国古代都城的"多宫制"特征相比,经过严格规划,坐北朝南,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政府机构衙署位于宫城之南;由里坊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外郭城,从东、南、西三面围绕宫城,宫城之北设置广阔的禁苑,这一类的都城可以称之为"中世纪都城"。中世纪都城是中国传统都城形制与草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出现、发展、消亡,与中国中世纪的发展轨迹一致。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storation of Jiankang City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article takes Jiankang City as the center, bypassing Cao Wei Ye City, Northern Wei Luoyang City, East Wei Northern Qi Ye Nan City, Sui and Tang Dynasty Chang'an City,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a broa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ital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studi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ompared with the "multi-palace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after strict planning, the Miyagi ci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end of the central axis, the government agenc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palace city, and the outer space of social life made up of Li Fang is Kuocheng from the east and south. Three sides of the west around Miyagi, the north of Miyagi set up a vast court, this kind of capital can be called "medieval capital." The medieval capital is the product of the ble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pital structure and grassland culture. Its appearance,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g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69)
【分类号】:K23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学锋;;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新思路[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最后的风流——浅析《聊斋志异》的文言选择[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张玺;蒋玲;陈春晖;;南京传统街道绿化的保护与传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李晓梅;;孙皓大杀大臣和宗室的原因及加强集权的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7 李姝;;陆机籍贯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飞峰;;汉唐时期东亚文化的交流——以人面纹瓦为中心[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9 张廷银;;启功先生论魏晋玄学、玄言诗及玄言诗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劲松;;宋人对《长恨歌》伦理的道德阐释评议——兼论宋代对叙事诗的接受[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淳航;;六十年来六朝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南江涛;;齐竟陵王萧子良年谱[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4 佐川英治;;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及其空间设计试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亦锋;;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郝培尧;董丽;;早期江南文化与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王贵祥;;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的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2007年
8 薛瑞泽;;齐都临淄工商业经济考察[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四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9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安朝辉;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吉恩煦;明代北京释奠礼流变考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郭强;成周、王城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静;何承天文学综论[D];河南大学;2011年
7 叶少杰;曹操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少华;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黄潇;南京市区六朝墓葬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长初;略论六朝时期建康城的作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永媚;章湾;;南朝建康城的石阙[J];江苏地方志;2006年02期
3 郭华悦;;日食传奇[J];西江月;2008年10期
4 张俊飞;;南京在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J];兰台世界;2012年06期
5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魏正瑾;关于南京六朝建康城研究的几点意见[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骆详译;六朝建康城朱雀浮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5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359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