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与封爵称谓——从吴简中的“步侯”、“吕侯”说起
本文选题:魏晋南北朝 + 姓氏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吴简中的"步侯"、"吕侯",分别为临湘侯步骘、番禺侯吕岱的封爵称谓。这种在封爵称谓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况,秦汉时期还极为少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逐渐普遍化的倾向。王爵、公爵、侯爵甚至男爵的封爵称谓中,都有使用受封者姓氏的现象。此现象在南、北政权中都有存在。这种现象既是此时期世家大族强大、家族姓氏受到重视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进一步推动姓氏在社会等级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家族相关的、带有私有属性的姓氏,其使用范围从官职扩展到封爵等国家公器上,说明家族等私人势力对国家事务影响的增强。
[Abstract]:Wu Jianzhong's "Marquis" and "Lv Hou" are the title of the Duke of Linxiang, Hou Lvdai, Panyu, which is very rare in the period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But in the period of the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title of the Duke, the Duke, the Marquis and even the Baron have been used in the title of the title of the Duke. This phenomenon exists in both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famil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the social reality that the family name is attached to. It will also further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family nam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Extended to the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such as the royal family, it show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other private forces on national affair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县政研究”(13AZS009)
【分类号】:K235;K8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孟彦弘;释“还民”[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2 王素;宋少华;罗新;;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J];文物;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晕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王素;;关于长沙吴简“关”字解读及标点问题——《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探讨之三[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5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6 陈志强;代睿欣;白遵光;蔡炳勤;王昭辉;;重温手术源流对发展中医的启示[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如青;丁媛;;出土简帛涉医文献概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明山;;“七篇大论”的撰著年代及其学术地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9 杜觐位;;试论蜀地得称“西海”之由[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郑晨寅;;黄道周奏疏用《易》研究[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猛;;关于民俗、神话与宗教研究的思考 读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J];博览群书;2003年01期
2 李博;;临沂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介绍[J];兰台世界;2006年15期
3 卜风贤;王向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J];中国减灾;2007年08期
4 周德钧;;风华“长生堂”[J];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09期
5 滕云玲;;南北朝时期琅琊颜氏的家学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6 范同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州[J];当代贵州;2009年14期
7 何和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宜春县行政沿革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马艳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论的时代特点及理论价值[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9 周慧芳;;南北朝时期图书传播与文学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2年32期
10 姚瀛艇;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分段问题的初步意见[J];新史学通讯;195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纯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汉地区的水利建设[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极其社会影响[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美崧;;建平,
本文编号:1845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4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