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本文选题:隋唐五代 + 草市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隋唐五代时期,古代中国一致性与一元化城乡关系有所松动,乡村已非单纯农民聚居地和从属城市权力系统基层单位,地方政权中心所在之城市统治农村据点的角色已有改变,城乡关系由之前农村单方面依附城市转向城市与乡村之互动,草市于城乡相互作用与乡村市镇化中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逐步实现自发性组织至官市化市场地位的提升,商品经济需求、草市内在机能、官方政治运作、市场管理革新等诸多因素是为草市完成历史性转型基础要件,亦为草市向市镇过渡提供了难得契机。
[Abstract]:During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y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loosened, and the role of rural areas, which were not simply peasant settlements and subordinate grass-roots units of the urban power system, had been changed,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er of local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rban rule of rural strongholds had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rural unilateral dependence on citie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rass city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ural towns,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e promotion of spontaneous organization to official market positi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demand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function of grass city, the official political operation, the innovation of market management and so on, are the basic elements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and also provide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ity to the tow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55批(12602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通史编纂”(12AZD083)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学术人才项目(SKQX201402)
【分类号】:K241;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祖春;草市概说[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汪世俊;;对唐宋草市变迁的历史思考[J];经济学情报;2000年02期
3 郑学檬;;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J];学术月刊;1983年02期
4 牟发松;;唐代草市略论——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04期
5 郭天沅;;上古至宋中国古代城市考略[J];学术月刊;198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鲍恒;词体与词体学略论——词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陈怀玉;;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士人出处观念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亦(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正忠;宋代城镇的经济结构[J];江淮论坛;198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成满;;隋唐五代佛教的环境保护[J];求索;2007年05期
2 ;图说中华舞史之隋唐五代舞彩[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奚槰;;奻娗本[x期有曑隋唐五代kw史教[x上的^~PUO楲[J];历史教学;1955年03期
4 林鸿荣;隋唐五代林木培育述要[J];中国农史;1992年01期
5 苏雄娟;隋唐五代时期的回纥[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郭林;丁建定;;隋唐五代灾害及其防救措施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7 徐晓望;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J];东南学术;2003年05期
8 刘禄山;隋唐五代时期江西的建筑[J];南方文物;2003年03期
9 宗拾;隋唐五代史籍简介[J];史学集刊;1983年04期
10 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J];河北学刊;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露苓;罗莉;;隋唐五代的爱花风习与花卉产销管窥[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韩德信;;隋唐五代乐舞艺术风格浅探[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3 余静;;隋唐五代时期的尉迟氏[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4 薛平拴;;隋唐五代时期关中地区人口的兴衰演变[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5 龚胜生;;隋唐五代长江流域疫灾地理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尚刚;;从联珠圈纹到写实花鸟——隋唐五代丝绸装饰主题的演变[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自金;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闵祥鹏;隋唐五代时期海洋灾害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郝文林;隋唐五代西北地区丧葬风俗[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卓娅;隋唐五代痹症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彤江;隋唐五代诸家气法考略[D];山东大学;2005年
7 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孟玲英;唐代篆书发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春强;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战争与军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如龙;六朝隋唐五代时期福州墓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6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4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