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颁历民间及财政问题
本文选题:明代 + 颁历 ; 参考:《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明代颁历普通官民及财政问题,体现出颁历制度与国家政策、赋役体系、社会民生及风俗文化的多面关系。宋元以来,朝廷垄断颁历权,施行历书(历日)专卖制度。明初,官府颁历征收工本钱,明太祖免除此费。印历用料从贡赋路径征敛,先为民间解纳历日纸张等实物,后改征折色银。明朝京官有专处领历,民间获得历日往往需要通过官府渠道。历日不得售卖,送历风俗相当盛行。官颁历日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紧俏物资,由特权阶层垄断支配,因此分发不均的现象相当严重。获赠历日较多者,常私下出售牟利,形成黑市。明代采用区域颁历体制供应全体臣民历日,而宣德十年(1435)朝廷大幅削减钦天监印历数额,造成直隶地区供应不足,这样导致地方官员大规模向中央输送历日,即"官历私运",极大扰乱了原有供应体制,产生了种种社会怪象。嘉靖七年(1528),明廷采取相应对策——"官历官运":取各省每年解京历日数额之半输送直隶。然而此举又逐渐演变成为中央对地方的敛财手段,到万历朝终被革除。明中后期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历日供应问题。最后,通过对明代颁历民间过程中生产、分配两个关键要素的分析,指出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Abstract]:The ordinary officials and people and the financial problems in the Ming Dynasty reflect the multi-si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system of taxation,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custom and culture.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court monopolized the right to issue calenda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lendar (calendar) monopoly syste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issued a calendar collection of labor capital, Ming Taizu waived this fee. Printing calendar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the path of tribute, the first folk to accept the calendar paper and other physical objects, and then changed color silver. In the Ming Dynasty, Beijing officials had a special history, folk access to calendar days often need to be through the official channels. Calendar days are not allowed to be sold, the custom of sending calendars is quite popular. The official award calendar has actually become a tight material, monopolized by the privileged class, s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is quite serious. Those who are given more days are often sold privately for profit, forming a black marke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regional calendar system was used to supply all the subjects of the calendar, while Xuande's ten years and ten years of 1435) the imperial court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amount of the imperial calendar, resulting in a shortage of supply in Zhili, which led to the large-scale transportation of local officials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calendar days. That is,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private transport, greatly disturbed the original supply system,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strange social phenomena. Jiajing seven years to 1528, the Ming government to tak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official transport": take each province of the Beijing calendar days of the number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Zhili. However, thi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central means of enrichment of local, to the end of the Wanli Dynasty was removed. The refor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did 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upply in the past days.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key element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civil process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oot causes of the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063)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计量名家研究”(项目编号:2004BLS00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华帝国后期的时间管理——明清时代之颁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YJC770044)
【分类号】:K248;F81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曹之;;古代历书出版小考[J];出版史料;2007年03期
2 李琳;;明初谪滇诗人平显考论[J];江汉论坛;2008年11期
3 许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召商买办”初探[J];明史研究论丛;1982年00期
4 汪小虎;;元代颁历制度述略[J];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5 汪小虎;;《大明泰昌元年大统历》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高寿仙;;市场交易的徭役化:明代北京的“铺户买办”与“召商买办”[J];史学月刊;2011年03期
7 汪小虎;;明代颁赐王历制度考论[J];史学月刊;2013年02期
8 周绍良;;明《大统历》[J];文博;198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杨东方;;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与夏薇女士商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4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刘洪强;刘翠红;;《聊斋志异》素材来源五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6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影;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宝荣;唐宋时期政府对历书出版的调控[J];编辑学刊;1995年03期
2 曹之;;古代历书出版小考[J];出版史料;2007年03期
3 石云里;;崇祯改历过程中的中西之争[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3期
4 赵毅;铺户、商役与明代城市经济[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4期
5 邓文宽;;莫高窟北区出土《元至正二十八年戊申岁(1368)具注历日》残页考[J];敦煌研究;2006年02期
6 李正宇;;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J];敦煌研究;2007年04期
7 江晓原;;谈历朝‘私习天文’之厉禁[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1期
8 韦兵;;头顶的星空和身边的日子[J];读书;2007年03期
9 刘永明;敦煌历日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刘永明;唐宋之际历日发展考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召商买办”初探[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2 许敏;;关于明代铺户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韦兵;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才郎加;曹生龙;;论明代西北马政的始盛终衰[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2 韦占彬;;明代边军仓储管理论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李媚;周佳林;;浅析明代中后期妇女的社会地位[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8期
4 李玉伟;;《四镇三关志》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15期
5 徐永文;;明代地方儒学的经费——以明代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唐景;;论明代赌博及禁赌成败[J];社会科学家;2010年05期
7 王燕;明代中后期私人修史中的两种流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陈利媛;明代问津书院崛起原因略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陈时龙;;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6期
10 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学涯;;略论明代中后期北方地区的重役[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2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三西”农村人口的流动及其社会意义[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3 肖立军;;《明代班军制度研究》评介[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夏维中;;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5 张德信;;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6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7 魏刚;于春燕;;明代中后期辽东救灾经验与教训述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8 张海英;;从商书看清代“坐贾”知识的传授——以《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生意经络》的刊印变化为个案[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金树;;“经营地主”应为“土地雇工经营主”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佟辉;;《明代密疏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茂松;“还原大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张德信;克服了“西方化”研究倾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李国文;话说张居正(上)[N];学习时报;2007年
5 谢嘉槐 梁波;鹤庆养兰历史源流简述[N];云南政协报;2006年
6 王若重;明代南京人饮酒漫谈[N];南京日报;2008年
7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魏影;略论“无名白”[N];光明日报;2009年
8 方长山;明朝那些人与事[N];温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岳振;明史研究者居庸关论道[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10 宋亚平;明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海妍;明代捐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明代中后期儒学讲学活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赵永刚;明代中后期练兵方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
3 赵京;明代中后期的商人旅游[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廷坤;明代中后期山东水旱灾荒的防治[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心s,
本文编号:1933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