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科举在明代的领先地位及其成因
本文选题:明代 + 福建科举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Abstract]:Although the number of scholars in Fujian declined from the first in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fifth in the Ming Dynasty, Fujian is still a big provi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many aspects. For example,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scholars, the number of per capita, and the number of per capita lucky are all the first in the country; Putian, Jinjiang, two counties steadily occupy the national crown, Asia, Jinjiang, Fujian County, Putian three counties per capita number of staff is also the national crown, sub-, season. In addition, Fujian's per capita Jin Shi family not only ranked first in the country, but also produced the only seven-generation Jin Shi family that lasted more than 200 years in the Ming Dynasty. All these are not only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Fujian's stro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M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deep imperial examination accumulation, the strong imperial examination atmosphere, th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veloped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family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11BZS030)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09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D6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满省;;明代福建易学述要[J];东南学术;2010年05期
2 郭培贵;;明代一甲进士群体户类与地域分布考述[J];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3 郭培贵;;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J];历史研究;2011年06期
4 林祖泉;;从方志记载看宋代福建莆田科考的兴盛[J];中国地方志;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鹤鸣;;宋代谱学创新[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5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卞利;;朱元璋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兴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刘贵军;;《廿二史札记》史学评论特点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利;;嘉靖年间明朝对安南危机的处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李玉栓;;安徽明代文人结社稽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2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林忠;;闽台宗祠祭祀的传承——以晋江安平高氏宗祠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4 刘朱紫;;从闽台冬至祭祖看闽台的宗族文化[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5 吾敬东;;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陈学霖;;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7 林丽月;;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陈时龙;;明代诏令的类型及举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明代诏令文书研究专辑[C];2010年
10 万明;;明初政治新探——以诏令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拾零[J];安徽史学;1984年01期
2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3 郭培贵;;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4 张善文 ,黄黎星;陈第《伏羲图赞》评要[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04期
5 邹长清;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林桦;;明代庶吉士制及其在仕进制度中的地位[J];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04期
7 颜广文;明代庶吉士制度考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8 吴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论[J];史林;1997年04期
9 郭培贵;;关于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流行观点的商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吴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对比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培贵;蔡惠茹;;论福建科举在明代的领先地位及其成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1936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