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江南文人隐逸风习的文化共性——以陈继儒与屠隆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26 11:53

  本文选题:陈继儒 + 屠隆 ; 参考:《学术界》2013年01期


【摘要】:屠隆与陈继儒都是晚明以隐逸自居的江南文士,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人们往往以他们的所好、所游为时尚,追慕仿效。两人结识在屠隆为青浦县令时,亦师亦友相处,都有向往自由和复古隐逸的生活旨趣。二人在罢官和弃举业后,都以自己的技艺谋生。虽不参政却关心时事,把隐逸与挽回江南"虚矫狂慧"士习的责任相提并重,以此互相鼓励。屠隆与陈继儒的隐逸选择以及不放弃社会责任的自我定位,与当时江南社会商业发展以及士绅构成的社会主体背景有关,更与晚明江南社会"心学"思想的影响,及文人士子主动反思其产生的流弊有关。
[Abstract]:Both Tu long and Chen Jiru were reclusive literati of Jiangn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nd way of life formed a great social influence at that time. The two met in Tu long for the Qingpu County, but also friends and teachers, have yearned for freedom and retro seclusion of life purport. Both men made a living on their own skills after they had given up their official duties and abandoned their undertakings. Although not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but concerned about current events, the recluse and the Jiangnan's "false pretentious wisd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raising the same importance, so as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The reclusive choice of Tu long and Chen Jiru, as well as the self-orientation of not giving up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merce in Jiangnan at that time and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subject composed of gentry, and also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 of "mind study" in Jiangnan societ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literati actively reflect on its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2;K24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寅;;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J];求是学刊;2009年05期

2 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玉华;;《荷塘月色》与江南士风——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与程世和《〈荷塘月色〉与中国文人的“江南情结”》读后[J];名作欣赏;2007年03期

2 胡颖峰;;农业文明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蔬菜书写[J];农业考古;2012年04期

3 萧玉华;;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李芳;李秀卿;许见军;;从《小窗幽记》看陈继儒的文化性格[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洪彬;论陶渊明的乐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元元;陈继儒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千红;《明史·艺文志》著录《稗海》等31部小说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微微;陈继儒旅游活动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艳;陈继儒与晚明山人群体之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轶峰;山人与晚明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2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动及其来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1期

3 沈有珠;;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陈晓红;试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被忽视与被重视[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高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J];湖湘论坛;2007年03期

6 李红霞;;论陶诗在唐宋的传播机制[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7 张廷银;;从家谱文献看民间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批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10 蔡阿聪;人生的理想化──再论陶渊明[J];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振钟;;翩翩一只云中鹤[J];扬子江诗刊;2005年04期

2 吴润凯;;明清士人的心灵世界[J];文苑;2008年07期

3 李舜臣;;虞道园词论略[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04期

4 刘运峰;;项圣谟交游考[J];荣宝斋;2006年02期

5 王承丹;;阳明心学兴起与复古文学迁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费振钟;;翩翩一只云中鹤[J];苏州杂志;2011年01期

7 汪红亮;陈刚俊;;晚明山人与茶[J];农业考古;2010年02期

8 徐朔方;答台湾魏子云先生——兼评他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9 张坚;屠隆与普陀十二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王永健;;杂剧《真傀儡》非王衡所作[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立轩;;屠隆·颍上·管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孟斌斌;;浅析屠隆诗文中的政教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平;;弘扬“江南精神” 实现江南长兴[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茂明;;东晋南朝江南士族之心态嬗变及其文化意义[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编后记[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五)[C];2005年

6 樊树志;;明代江南官田与重赋之面面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7 程云;;挺进江南敌后坚持抗战到底[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8 胡秋银;;“竹林七贤”的由来与性质[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方晓中;金伟;;浅析平湖西瓜冠江南[A];浙江省园艺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芳华;马旭林;杨克明;;2003年6月24~25日江南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孙;江南长兴基地首制船开工[N];中国船舶报;2006年

2 早报记者 柏蓓;建造豪华邮轮:江南造船厂的新梦想[N];东方早报;2005年

3 泥子;大型文化专题片《江南》走向荧屏[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沈文敏 田泓;江南长兴[N];人民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申琳;江南剪纸传人——胡家芝:一剪成百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王丽;“江南煤海”资源开发难[N];西部时报;2005年

7 镇江市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李壮云;春风又绿江南岸[N];中国建设报;2000年

8 张见悦;江南春:广告狂人想做富贵闲人[N];中华新闻报;2005年

9 记者 魏敬民;我国开建新一代航天测量船[N];中国船舶报;2006年

10 记者 甘丰录;张国宝视察江南长兴基地[N];中国船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美oT;屠隆诗编年{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玉偿;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D];复旦大学;2004年

5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7 王卓华;邓汉仪《诗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易;屠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孟斌斌;屠隆诗文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一;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李微微;陈继儒旅游活动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艳丽;陈继儒序体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春易;阳明心学与佛禅[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杨丽东;中晚明江南士人饮食养生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敏;阳明心学实践原则之解构[D];湘潭大学;2011年

7 林雄;阳明心学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南昌大学;2012年

8 张鹏;乐府古辞《江南》考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董巧巧;江南乡土住区环境景观调研及设计探索[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马千红;《明史·艺文志》著录《稗海》等31部小说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7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7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