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易学与朋党论——兼与欧阳修、司马光、程颐“朋党”观比较
本文选题:苏轼 + 易学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摘要】:宋代党争激烈,与之相伴也产生了一些朋党类的文章,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即其中之一。除了《朋党论》之外,苏轼还在《东坡易传》中借阐释《周易》的机会,表达他的"朋党"观。苏轼的朋党思想与欧阳修、程颐、司马光的朋党思想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从苏轼的《东坡易传》,以及欧阳修的《易或问》、司马光的《温公易说》、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中找到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比较,还可以看出苏轼的朋党思想具有一定民主的思想因子。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arty contention was fierce, accompanied by some articles of the party type, one of which was Su Shi's "continuation of Ouyang's theory of punters". In addition to "the theory of pundits", Su Shi also expressed his view of "pundits" in Dongpo Yi Biography by explaining the Book of changes. Su Shi's party though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uyang Xiu, Cheng Yi and Si Maguang. These differences can also be found from Su Shi's Dongpo Yi Zhuan, Ouyang Xiu's Yi or Q >, Si Maguang's Wen Gongyi's Theory and Cheng Yi's Zhouyi's biography. Through these comparisons, we can also see that Su Shi's party thought has certain democratic ideological factor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宋六家的易学与诗学研究”(12YJC75100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GD11YZW02) 第4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易学与宋代文学”(20110490917)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4;B2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朱欢欢;;苏轼科技活动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倩;;朱熹在“《诗》教”思想上对欧阳修的借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倩;;欧阳修对朱熹“《诗》教”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玉;汉语四字格英译的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洁琼;江南茶馆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8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红;苏轼咏茶诗与宋代茶俗[J];华夏文化;1999年04期
2 简究岸;;乌台诗案——北宋湖州知府苏轼[J];观察与思考;1999年12期
3 苏培安;一点浩然气 千古快哉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梅桑榆;;“不合时宜”的苏轼[J];学习月刊;2008年19期
5 向文凯;;王朝云:苏东坡患难中的红颜知己[J];文史博览;2009年11期
6 戴永夏;;苏轼如何应对“经济危机”[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0年02期
7 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J];文史杂志;2011年03期
8 何忠礼;;苏轼在黄州的日用钱问题及其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杨明照;;文学史上的多面手苏轼[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10 潘良炽;苏轼军事思想与实践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方健;;苏轼在徐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3 程瑞钊;;论洛蜀党争[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程民生;;宋代徐州述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武守志;;苏东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杨渭生;蔡罕;黄鹄;;历代名人论蔡襄[A];蔡襄及其家世——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7 胡华兴;;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8 吴必发;;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地缘纽带[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裕民;;宋代冗官问题新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素梅;苏东坡与成都[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沈厚捚;质疑苏轼《渡海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汪贵林;感谢苏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荆溪欲归老,浮玉偶同游”[N];宜兴日报;2008年
5 佚名;苏轼杂著中的医药学史料探析[N];天水日报;2006年
6 邱秋;漫话苏轼与广安[N];广安日报;2008年
7 山海夫;史谈“诗祸”[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记者 杨荣、特约通讯员 王丽峰;山西发现苏轼《玉论》刻石[N];光明日报;2001年
9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任崇岳;道大不容 才高为累[N];光明日报;2009年
10 王琳祥;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辨疑[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郑朝晖;述者微言—惠栋易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杨天才;《周易正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邢春华;明中期关中四家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孔涛;北宋院体、文人和禅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8 陈良中;朱子《尚书》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叶青;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雪茜;苏轼夜游及其对现代夜间旅游审美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若斌;苏轼“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水泳;北宋社会背景视角下的苏轼书法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静;苏轼与陆游养生思想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滨;“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陶丽丽;王灼及其作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方南波;《庐陵学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郑宇;朱_g及其笔记《萍洲可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启俊;元yP党争中的台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8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