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庭犯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5 20:58

  本文选题:唐代 + 家庭犯罪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家庭犯罪是家庭矛盾的激烈表现,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深入研究家庭犯罪,可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全面把握家庭的发展。同时,对认识古代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研究唐代家庭犯罪,不能不提及《唐律疏议》。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法典的集大成,而且是礼与法的完美融合,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一准乎礼”。这主要体现在罪名设立、犯罪处罚上。 本文对家庭犯罪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考察了家庭犯罪的发生、处理等环节,对犯罪的处罚进行比较表明在缺少程序法的古代,法律执行的宽与严、刑罚裁量的松与紧差别很大。同时,家庭犯罪的处罚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也表明唐代高超的立法技术。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定义家庭犯罪,界定研究的范围,回顾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该课题的方法、意义、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论述了唐代家庭。家庭成员是家庭犯罪的主体,研究唐代家庭犯罪要明确当时家庭的组成人员。这部分论述了唐代家庭的结构状况和家庭组成的人员,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分析了家庭暴力犯罪。家庭暴力犯罪是家庭犯罪中危害最大的,它的特点是带有暴力,给家庭成员造成人身与精神的伤害。这类犯罪所见资料中以尊卑相犯为主,同辈之间相犯的较少。唐律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处罚就体现出礼的要求,以服制为区分,服制近,尊欺卑的处罚轻,卑犯尊的处罚则十分严厉;服制远,尊欺卑相对严厉,卑犯尊的相对减轻。 第四部分,探讨了家庭非暴力犯罪。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部分,一是家长独负责任。古代宗法制下,家长是家庭的管理者,因此对一些违法行为要负全责。二是违反礼法。以礼入律后,违礼就是违法,这也体现出唐律“一准乎礼”的特点。三是财产犯罪,这是卑幼所犯。古代家长是家庭财产的支配者,卑幼不能私自动用家庭财产,否则就是违法。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论述,本文论证了唐代家庭犯罪的产生、处理原则、执行情况,阐明了唐代家庭犯罪的处理特点。
[Abstract]:Family crime is a violent manifestation of family conflicts,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family life. Further study on family crime can underst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help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At the same time, the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society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family crime in the Tang Dynasty, one cannot fail to mention the Tang Law. It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odes of law, but also a perfect fusion of ritual and law. This mainly manifests in the crime establishment, the crime punishment. This paper studies family crime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investigates the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family crime, and compares the punishment of crime. It shows that in the ancient times, when the procedural law was lacking, th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was broad and strict. The loose and tight penalty discretion is very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unishment of family crime show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shows the superb legislative skill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define family crime, to define the scope of research,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to explain the research methods, significance, basic ideas and innovative point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Tang Dynasty family. Family member is the subject of family crime.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Tang family and family composition of the personnel, as well as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crime of domestic violence. The crime of domestic violence is the most harmful in family crim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violence, which causes personal and mental harm to family members. In this kind of crime, most of them are committed in the form of superiority, and less among their peers. The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Tang Law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 of propriety. It is distinguished by the system of service, the punishment of respect for bullying is light, and the penalty for abasement is very severe, and the punishment for the system of service is far away, which is relatively severe, and the punishment for abject offense is relatively mitigated.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domestic non-violent crime.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mall parts, on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s alone. Under the ancient patriarchal system, parents were the managers of the family, so they were fully responsible for some illegal acts. Second, violation of the etiquette law. It is illegal to violate the law after entering the law with ceremony, which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w of the Tang Dynasty. Third, property crime, this is a juvenile crime. Parents were the dominators of family property in ancient tim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four part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emergence,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crim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family crime in the Tang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D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娅;;追寻失落的文坛泰斗——李邕[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2 霍志军;;御史活动与唐代笔记小说的繁荣——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四[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陈涛;;若干唐代西突厥史料献疑[J];西域研究;2011年03期

4 赵静;;关于唐代三彩陶器的几点认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于海博;;唐代球类运动诗多元主题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军;;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7 杨欣仪;;论唐代饮食与养生[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8 吴跃平;;唐代元日诗的民俗观照[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李冰;;论唐人评唐文中的品评情结[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张健;;关于唐代传入骠国乐的几个问题[J];海交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双智;;陕西长武昭仁大殿[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姬永亮;;唐代误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杜永毅;;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邵天杰;赵景波;;泾洛流域唐代洪涝灾害初步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2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尤莉;艺精技绝的唐代瑰宝[N];中国档案报;2002年

4 福文;唐代古堰它山堰风采[N];华东旅游报;2002年

5 金连声;唐代银酒筹器赏析[N];中国商报;2002年

6 叶世昌;唐代的信用立法[N];国际金融报;2002年

7 言实;唐代的医药机构与“医科大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李元元;明月坝唐代遗址堪称“第二大唐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浩野;关中的驴 唐代的客[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一文;唐代杂税与“税收大检查”[N];中国财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均海;唐代家庭犯罪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3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3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