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遗民到文化遗民——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原因新论
本文选题:侯方域 + 乡试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为清初文坛与遗民界极其重要的事件,长期受后人关注。然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成为一大聚讼。深入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晚年为学趣向与青年时的狂儒、异端大异,而近于醇儒。这一转变,与清初特殊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体现出他试图"以道易天下"、通过"济满以汉"的方式以保存汉文化的思想。这种转向表明,侯方域已由早期政治遗民转化为文化遗民。这必然影响到他对出处问题的思考,成为其参加清廷乡试的深层动机。这不仅是解开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问题的关键,而且对研究明遗民的转型及出处策略的演变均有重要意义。
[Abstract]:Hou Fangyu's particip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Rural trial was a very important event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e bereaved peopl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ich was concerned by later generations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s reason, still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become a big lawsuit. By deeply analyzing Hou Fangyu's works, we can see that in his later years, he wa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nd was different from his youth when he was crazy, heresy, but close to that of mellow Confucianism. This chan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al political backgroun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ich reflects his attempt to "change the world with the Tao" and preserve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way of "helping the Manchu and the Han". This turn indicates that Hou Fangyu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early political bereavement to cultural relic. This inevitably influenced his thinking about the origin and became his deep mo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Qing Dynasty rural test. This is not only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u Fangyu's participation in the rural test of Qing Dynasty,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g peopl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origin strategy.
【作者单位】: 洛阳理工学院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河南文化世家研究”(2013BIS01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9;D6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董润生 ,周兆新;试评《桃花扇》中的侯方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2 苏兴;孔尚任作《桃花扇》写侯方域之出家入道论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毅;侯方域的艺术形象和《桃花扇》的结尾[J];江汉论坛;1982年12期
4 王树林;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王凯符;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6 扈耕田;侯方域晚年心态与顺治八年乡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何法周;谢桂荣;;侯方域生平思想考辨——论侯方域的“变节”问题[J];文学遗产;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汪洋;;文学史观的构建与中国文学史写作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申少春;安阳历史目录学家谢国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白一瑾;;从黍离变雅到庙堂正雅——论清初贰臣诗人的诗风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赵德坤;;“诗史互证”的文化语境溯源[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6 邹新明;;难以再现的辉煌?——20世纪30年代北平图书馆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02期
7 张勃;;《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宫廷节日生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李均宏;戴生岐;;明清易代之际“智意之士”党崇雅事略[J];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党艺峰,党大恩;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再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李传印;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政尧;;南府府址考辨[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泓;;《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校读:兼论其史源、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3 张宪博;;复社的政党化趋向[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陈宝良;;论钱谦益的史学[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5 陈春声;;身份认定与籍贯问题——以明清之际金门及邻近海域“海盗”的研究为中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良;论诗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芸芸;翁方纲诗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孔燕妮;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赵冲冲;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李耀宗;陈子龙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小燕;《申报》散文文体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自振;;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J];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05期
2 袁春艳;;侯方域的“悔”与“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王树林;;贾开宗简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4 邓宁辛;入木三分的刻画──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5 k 赫子;;雪园六子社在清初诗X堑囊庖錥J];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00期
6 陈启文;;李香君的秘密生活(短篇小说)[J];红豆;2009年02期
7 潘京京;一部南明兴亡录——谈谈《桃花扇》的史学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8 王树林;;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版本流变考[J];文献;1996年02期
9 梁燕;《桃花扇》改编本的结局模式[J];戏曲艺术;1994年02期
10 薛玉强;;桃花深处[J];青海湖文学月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江;;盛名累清节 悲吟诉长恨——吴梅村命运悲剧心灵悲剧论略[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书伟;解读壮悔堂[N];商丘日报;2008年
2 高昌;审美,还是献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李书伟;解读壮悔堂[N];商丘日报;2008年
4 尚起兴;李香君在商丘[N];商丘日报;2008年
5 记者 谢国庆;陈宗兴到商丘古城参观考察[N];商丘日报;2010年
6 梁虹;侯方域的诗学思想[N];文艺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英;600年昆曲 300年《桃花扇》[N];南方周末;2006年
8 薛来彩;悲剧的批判[N];安徽日报;2005年
9 李洪文;扇中风物何处寻[N];中国商报;2003年
10 马戎戎;《桃花扇》追忆中国生活方式[N];中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爱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先;明末清初时局下的侯方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程基哲;侯方域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黄玉琰;侯方域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臧守刚;侯方域与雪苑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寅;侯方域诗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U,
本文编号:1985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