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沦废与家学兴盛——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
本文选题:世家大族 + 官学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03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无常,不能适应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到确立,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地位稳固,积极利用家族资源建设家学。从东晋后期开始,世家大族权势衰落,家学、家风几乎成为维护家族地位的最后手段,生存危机和相互竞争使家学空前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科学都是以家学模式进行传承,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官学和家学的历史考查,可以探究这一时期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规律。
[Abstract]: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official learning was fickle and could not adapt to the trend of acade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system of the patriarch was establish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patriarchal family was stable, and the family resources were actively used to construct the family. Since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patriarchal family has declined in power, family learning and family style have almost become the last means to maintain the family status, and the survival crisis and mutual competition have made the family learning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The classics, history, literature, art and even science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re inherited by the model of family science, and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amily takes on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y of official and family studie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 can explore the pattern of academic inherita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this period.
【作者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Sc—mnu1108 中国古代文学四川省级教学团队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079003
【分类号】:G529;K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卪USav;;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7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祥渝;;六朝暨丹阳地域山水文化浅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8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秀秀;;全方位教育势在必行——广西民族文化现状及独特的传承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曲军;;海外家族传承模式点评[J];环球人物;2012年26期
3 本刊编辑部;李科;;世家新生代[J];中华手工;2009年05期
4 巨云和;;对泰画传承机制与发展模式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3年11期
5 马骏;;试探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之价值[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11期
6 王冬敏;段其儒;;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J];装饰;2012年04期
7 梁秋丽;;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之传承模式及局限探究[J];歌海;2014年02期
8 潘博成;王珊;邓正恒;杨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传承模式的研究——以肇庆端砚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9 萨日娜;;蒙古族传统艺术的传承模式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刘海潮;;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模式之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付云;立贤还是立亲?看著名企业家如何培养接班人[N];经理日报;2012年
2 北京商报记者 贺陈慧;北京小吃人才继承问题亟待解决[N];北京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冬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技术传承模式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皓月;仫佬族文化传承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赵丽霞;无极剪纸传承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94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9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