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亲属财产争讼的司法艺术风格与精神
本文选题:宋代法官 + 亲属财产争讼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面对亲属间财产争讼频繁的社会变动情势,宋代法官擅于运用儒家人伦情理铸造亲民形象,在司法调解时重视以法促调、释法说理与解疑工作,以感化争讼者接受调解以息讼;当儒家人伦情理对于亲属间财产纠纷调处无效时,又不囿于情理,而是在证据定谳事实基础上转而依法判决。宋代法官这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礼法并重的化解亲属间财产争讼的司法艺术风格与精神,无疑为我们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家产司法无确定性学说的一种纠偏,同时能对当下民事司法中轻忽依法判决、依赖强制性调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历史镜鉴。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frequent social changes of property disputes among relatives, the judges of Song Dynasty were good at using Confucian ethics to cast the image of kinship with the people,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regulation by law,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reasoning and the work of resolving doubts in judicial mediation, so as to make the litigants accept mediation and interest litigation. When Confucian humanitarianism is ineffective in the mediation of property disputes between relatives, it is not confined to reason, but is decided according to law on the basis of evidence and facts. This kind of judicial art style and spirit of the judges of Song Dynasty, such as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law, the judgment when the judgment is decid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djustment and the judgment, and the etiquette and law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resolving the property disputes among relatives, no doubt provides us with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judicature. It is also a correction to the theory of judicial uncertainty in ancient Chinese property, and it can provide a certain historical mirror for the settlement of problems such as neglecting the judgment according to law and relying on compulsory mediation in the current civil justice.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一般项目“宋代司法传统中的理性与经验研究”(10BFX020)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司法官群体研究”(2012BFX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9;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邓勇;论中国古代法律生活中的“情理场”——从《名公书判清明集》出发[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5期
2 张本顺;;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3 张本顺;;变革与转型:宋代“别籍异财”法的时代特色、成因及意义论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2期
4 高鸿钧;;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5 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雷安军;;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10 蒋志如;;试论法官与法学家的关系——以美国为语境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9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飞;英国宪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江;;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J];法学;2010年07期
2 霍存福;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3 宋东侠;宋代厚嫁述论[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5 张本顺;;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6 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7 胡如雷;唐宋时期中W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J];史学月刊;1960年07期
8 吕变庭;;“随嫁田”与宋代富家妇女的经济地位[J];史学月刊;2009年03期
9 俞江;;论分家习惯与家的整体性——对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的批评[J];政法论坛;2006年01期
10 包伟民;尹成波;;宋代“别籍异财法”的演变及其原因阐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高兴;;浅探《吕氏春秋》寓言的艺术特色[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支运亭;从清前期皇宫建筑艺术风格看满族文化的发展趋势[J];清史研究;1997年03期
3 陈文新;论穆宗初至懿宗末的唐人传奇[J];齐鲁学刊;2000年05期
4 叶青;;墨梅大家扬无咎与《四梅花图》[J];文史知识;2008年11期
5 何芳;;浅谈庄昶的创作[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02期
6 刘石;;老蔓缠松饱霜雪 大舸破浪驰风樯——陆游和他的《自书诗卷》[J];中华遗产;2004年02期
7 黄剑;;辉煌的背后——为清代宫廷服务的家具制作者们[J];寻根;2009年04期
8 李银霞;;论西夏对周边民族艺术的吸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庄鹏;;论秦汉时期的马艺术[J];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10 邱春林;;笔底风雷声——徐渭与侠文化[J];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郑洲 张家弟 本报记者 谢离江 苗勇 唐忆;巴中石窟——华美的唐韵[N];四川日报;2006年
2 记者 汤玲;两项文化遗产获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蚌埠日报;2006年
3 ;细数古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侯永锋;“申遗”成为新的保护起点[N];辽宁日报;2006年
5 刘志琦;玉山寺石窟[N];陇东报;2006年
6 李曰训 李勇 付欣;山东长清金村发现汉代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单纯刚;一对国宝重逢:再响青铜时代绝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汪保全 李虎生;汉代狩猎纹画像砖[N];天水日报;2006年
9 禅城;佛山黄公祠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N];广东建设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贾伟;明代市民阶层审美趣味及其对明代绘画艺术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丹;试论明代苏州城市商业化对私人刻书业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5年
3 蔺清;北齐设计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尹明;论宋代素髹漆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2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26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