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南土官袭职制度研究
本文选题:明朝 + 云南 ; 参考:《学术探索》2013年03期
【摘要】: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土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土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Abstract]:Yunnan i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Tuguan in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local officials in Yunnan: selection and hereditary. The selection of the official for the Han, the hereditary official is the chieftain. The order of the chieftain was father and son, brother, wife, son-in-law, nephew, and even the leader of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way of attacking posts in Yunnan,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rocedure of assault by military officers in Ming Dynasty, the basic procedure of attacking officers in Yunnan Province is formed, that is, they should apply to the officials, protect the chief, and the officials can carry out the duties after the assailan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ge. In order to avoid the attack, teachers should receiv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Yunnan officials to attack Beijing, is formed in the early Ming convention. But the long way and the poor and unequal land officials led to the orthodox period of grain on the geological survey attack. The corruption of officials led to the early years of Jiajing, Wuding, Xudian and other local officials rebellion. After calming down the rebellion,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malpractice, Jiajing Nine year 1530) formulated the Land official assault Ordinance. Since then, it has strengthened its restraint on the land officials, assessed once every three years, and onl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can it be re-elect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flow of land officials who violate the law and discipline and do not accept the conscription of the land officials. With the increase of famine in Jiajing period and the shortage of finance, Jiajing began to accept grain for 15 ~ 36 years. And the behavior of soliciting bribes, inaction and other actions affected the local officials of the three Xuan and six comfort areas to the Ming Dynasty, from Longqing to the beginning of Wanli Mubang, Longchuan, Lujiang, Manmo and other local officials defected to Myanmar.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land officials, the first year of Wanli relaxed the conditions of attacking the land officials, and they could also be attacked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f they did not receive grai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48;D69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林;明清西南土司承袭制度和文书[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04期
2 田玉隆;;土司制与羁縻制、土官与流官的关系和区别[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谷口房男;杨勇;廖国一;;土司制度论[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韦文宣;;“土官”与“土司”[J];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04期
5 贾霄锋;;建构与再造: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6 尤中;明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J];思想战线;1992年03期
7 杜玉亭;;土司职称及其演变考释[J];学术研究;1963年06期
8 白耀天;土官与土司考辩[J];广西地方志;1999年03期
9 温春来;;明代土司“文职”与“武职”的考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龚荫;;明代土司三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黄建圣;马宁;;论朱元璋对传统农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7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8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军;;元代惠水八番土司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7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9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陈学霖;;关于《明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华林;明清西南土司承袭制度和文书[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李再强;;明朝对阿坝州的土司制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2 斯仁炎;;吏治废弛与贪官亡明说[J];北京观察;1996年10期
3 王凌;;明初清廉教育对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若干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郝军亮;伍家旺;;明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举措[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6期
5 文庚;;徐霞客对云南土司制度的揭露和批判[J];思想战线;1975年04期
6 王晓霞;;明清对湟水流域土司的管理方略概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范同寿;西南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与清代前期的改土归流[J];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8 李虎;;清初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影响[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朱国印;;制衡[J];意林;2011年19期
10 滕新才;;吴三桂与清初云贵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庆江;;《徐霞客游记》反映的明末云南政区治所城市[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张祥光;;明代“开中”在黔实施述评[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吴祥;龚绍林;;徐霞客与担当和尚交往宣扬的爱国主义对新昆明建设的人文帮助[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和耀华;;混乱时代的远游[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古永继;;谢圣纶与《滇黔志略》[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余定邦;;1824—1885年的中缅交往[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8 韩大成;;赵南星小议[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于宝航;;明代国内交通运输的嬗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彤彬;武靖州之谜[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丹增;“郑和,云南人”[N];人民日报;2005年
3 任崇岳;明朝为何未出现洪武之治[N];光明日报;2001年
4 贺晓燕;土司称“学”任重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伏自文;民国云南土司制度初探[N];云南政协报;2011年
6 阿勒得尔图;元世祖与云南[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申学锋 张小莉;晚清官俸的减扣与吏治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8 曾国富;晋人对五代历史的贡献[N];山西政协报;2005年
9 赵园;廉吏与循吏[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国祥;改革命运系于吏治[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郝黎;唐代官吏惩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鲍永军;汪辉祖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成积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于晓光;明朝与朝鲜围绕女真问题的交涉研究(1368年—1619年)[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红斌;杨慎谪滇及其对云南文化的贡献[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煌罡;传承与变革—明代四川少数民族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海晓;明代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邹映;明代云贵地区改流复土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磊;明代嘉靖至万历间中缅冲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王强;明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黄平芳;六朝荒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郭景未;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詹灵杰;唐代考课制度与吏治关系[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2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29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