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明代 + 藩属体系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年01期
【摘要】:传统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与发达的文官体制为支撑的,是文化的帝国。而非军事的帝国。以明代对外关系为例,建构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藩属体系,是明朝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做出的一种防御性的政策选择,在这一体系下,明朝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进行军事干预,对藩属国来说,自觉纳入这一体系也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明代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证明了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扩张的基因。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a, supported by Confucian culture and developed civil service system, is a cultural empire. Not a military empire. Taking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he vassal system based on Confucianism was a defensive policy choice made by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Under this system, the Ming Dynasty did not intervene militarily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subordinate states. For a subordinate state, conscious inclusion in this system is also based on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Foreign relations in Ming Dynasty proved that Chinese civilization had no genes of invasion and expansion.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应急)课题“中国梦的生成逻辑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南炳文;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远航开始600周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张献忠;;试论高丽辛y懲醭悦鞒捅痹摹捌锴健蓖饨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2 龚孟伟,陶蕾;论王筠“以人为本”的汉字教学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娟;;汉字的民族认同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5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6 张明国;中日技术发明创造模式与社会文化比较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赵泉民;;政府制度供给与乡村合作运动——基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视阈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11期
9 侯强;;近代中国官办法律教育与法制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张晓琼;碰撞与冲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特征探析[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曹运耕;;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庆刚;;简论抗日根据地开明士绅的教育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书光;;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尹保云;;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及其历史视野——对“内因—外因”分析模式的反思[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三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3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7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8 孙晓玄;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宋代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季庆芝;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章林;日本律令制国家贱民身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方坤;日本镰仓幕府政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丽;唐宋时期化外人的相关法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盈;论宋代茶法的制定[D];复旦大学;2011年
9 秦勇华;1905年至1916年—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永龙;传统政治文化与执政党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明;关于郑和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轶,赵茜;体育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田汝康;;有关杜文秀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63年04期
3 黄靖 ,马小鹤 ,任荣康;对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几点认识[J];文史哲;1986年06期
4 杨雪芹;略论清朝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1992年02期
5 楚秦;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10期
6 魏里亚;;中国古代盛世与对外关系[J];当代世界;2006年03期
7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4期
9 刘少华;新加坡的“生存政策”与对外关系[J];世界历史;2000年04期
10 孙文竹;;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范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沐涛;;从殖民地到走向国际舞台——南非自主外交的形成及动因初探[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2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毛莉;西方理论无力解释中国的对外关系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记者 钱彤;李克强会见蒙古国对外关系与贸易部长[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仝亚娜;欧盟对外关系委员访华 中欧新伙伴合作协议谈判正式启动[N];机电商报;2007年
4 记者 荣燕;李克强会见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N];人民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杜军玲;全国政协常委贾庆国说加强法律建设依法处理对外关系[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朝日新闻》编辑委员 山田厚史 李光yN 译;国民把对政治的不信任发泄到了对外关系上[N];东方早报;2013年
7 张文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知识经济与法律制度创新”负责人 吉林大学教授;法律外交:处理对外关系的新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记者 郝亚琳;周永康会见蒙古国对外关系与贸易部部长[N];人民日报;2012年
9 记者 蒋安全 章念生 李永群;杨洁篪与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会谈[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谭晶晶;何勇会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高级干部考察团[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涛;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建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2 王青;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两种模式[D];清华大学;2007年
3 张华;欧洲联盟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条款”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皓;独立后马来西亚对外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范德尚;论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赵婧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小芳;冷战后韩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赵丹琦;略论朝鲜社会主义的内政框架与对外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程俊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对外关系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功荣;美国对外关系中的理想成分与现实因素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危丽萍;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外关系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程真;试论战后王室外交的作用[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038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