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与全祖望的又一桩学术疑案

发布时间:2018-06-19 07:39

  本文选题:戴震 + 全祖望 ; 参考:《文史哲》2013年03期


【摘要】:方以智的《通雅》,《四库提要》评价是一部"考据精核"的著作,在明代考证家中"卓然独立",清代的考据学因此"沿波而起"。然而乾嘉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却很少称引。戴震的《声韵考》只字不提,却突出地征引了其子方中履的著作。这些内容竟是《通雅》中的学术要点。如此不合著述征引文献常理的现象,证明戴氏对《通雅》有所忌讳,同时又显露了对其关注和欣赏的心理。全祖望在《经史问答》中批评《通雅》"不能审别伪书","所引多无稽",对其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乾嘉时代的学人视伪书如仇。征引伪书为学者大忌。《通雅》留下了硬伤,理应被学人轻视。这就是梁启超难以索解的"乾嘉诸老"为什么"很少征引"、"很少称道"《通雅》的真正原因。戴震碍于全氏之说,不满其偏激之评,又出于对乡贤的爱护和对自身的保护,于是才有迂回征引而传扬方氏学术之举,并因此影响其弟子以及学人的著述,形成了乾嘉前后学术界对《通雅》征引冷热不均的极大反差现象。
[Abstract]:Fang Yizhi's "Tongya", "Siku Abstracts" is a work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core". In the Ming Dynasty, "Zhuo Ran independence", so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ng Dynasty "started along wave". However,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Qianjia textual School seldom cited. Dai Zhen's rhyme test did not mention a word, but prominently cited his son in the book. These contents are the academic points in Tongya. It is proved that Dai has a taboo on Tongya,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s his psychology of concern and appreciation. Quan Zuwang criticizes Tongya in Questionaire of the Classic History, which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it. Scholars in the Qianjia era regarded fake books as feuds. Citing false books is a great taboo for scholars. Tong Ya left a hard injury, should be despised by the scholar. This is the real reason why "Qianjia Laozi", which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y Liang Qichao, is "rarely cited" and "seldom praised". Because Dai Zhen was not satisfied with his extreme comments, and because of his love for the Xiang Xian and his protection of himself, Dai Zhen made a detour to introduce Fang's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thus influenced his disciples and scholars' writings. Formed before and after Qianjia academia to "Tongya" the phenomenon of uneven disparity between cold and heat.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K249;G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光;戴震哲学与《几何原本》关系考辨[J];史学月刊;2002年07期

2 黄爱平;乾嘉汉学治学宗旨及其学术实践探析——以戴震、阮元为中心[J];清史研究;2002年03期

3 杨太辛;实心求是 实学求是 实事求是——全祖望的学术精神及其实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4 李发耀;乾嘉时期儒学思想的转型——以戴震为个案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 王俊义;;全祖望《小生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6 潘务正;;姚鼐辞四库馆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潘承玉;;神话的消解:诗史互证澄清一桩文化史公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秉猹;唐代的文偷公[J];阅读与写作;1996年03期

9 蔡锦芳;;钱载与戴震交恶之缘起[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卢佑诚;;姚鼐与汉学[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祖猷;;“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林存阳;;全祖望与《永乐大典》的利用及其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山;;全祖望与《永乐大典》的利用及其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5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摘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6 赵伯雄;;《周礼》中的正月为夏正说[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方向gq;;《大戴y畩》kw代校懰辨姢(2)[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善群;;古文《尚书》研究——学术史上一宗严重的冤假错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10 王树民;;曲折发展的《南山集》案及其余波[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和敬;寂寥戴震墓[N];安徽日报;2006年

2 欧阳祯人;戴震: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行者[N];光明日报;2007年

3 杜维运;浙东史学之特色[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路;带你走近甬城新增“国宝”[N];宁波日报;2006年

5 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N];光明日报;2005年

6 赵洛;翰林院的故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本报记者 郑大中;江永:不仕不商终身教书著书[N];上饶日报;2011年

8 刘铁军;盐商与扬州[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陈尔俊;历代汇帖述略[N];中国文物报;2004年

10 姜涛;历史学的科学底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2 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夏令伟;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邵明华;邵雍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朝明;旧籍新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8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冬;全祖望经史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何玉文;试论戴震与西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丁强;胡适的清代哲学史研究叙论[D];安徽大学;2012年

4 胡伟;《鲒Wぜ沸6猎荹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增丽;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胡婷;明清之际浙东人士与西学[D];浙江大学;2008年

7 朱宏秋;东莱吕氏《左传》学发微[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新民;东汉孔氏家学及《孔丛子》伪书公案[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小辉;李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薛娟;清初江南文人士大夫的政治选择与义利取舍[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9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9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