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自然灾害与社会救灾的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9 17:50

  本文选题:自然灾害 + 两汉时期 ; 参考:《中国统计》2014年01期


【摘要】:正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灾害种类之多,发生频率之高,都是其他历史朝代所无法比及的。本文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入手,对两汉时期的自然灾害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一、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Han Dynas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ancient China. The variety of disasters and the high frequency of disasters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historical dynasties. From the angl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Ha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分类号】:K234;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温乐平;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救灾举措[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王文涛;;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4 刘厚琴;李长辉;;儒学与汉代灾害吏治机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景勇;严耕;;试论汉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黄前程;;汉魏之际的霸道思想论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文华;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史中的几个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4 周子康;浙江历史上灾害性海潮时空分布的初析[J];东海海洋;1987年04期

5 苏全有;常城;;对近代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反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李阔;李国胜;;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重现期及增水与环境要素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7 宋正海,郭廷彬,孟白;天地生综合研究的崛起及其深远的地理学意义[J];地理研究;1993年04期

8 宋正海;;竺可桢: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现代科技创新功能的奠基人——庆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宋正海;;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徐过冬;范代读;Kam-biu Liu;;古风暴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立勋;;渤海湾及其沿岸的资源环境与灾害[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芳;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洋动力灾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9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翰;民国时期青岛地区海洋自然灾害及其赈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邱世霞;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历史文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赵惟煜;基于地面沉降的风暴潮等级评估与灾情评价[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_";十六国北朝荒政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阳;中国蓄滞洪区补偿保障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郝小丽;致灾台风暴潮的长期分布模式及其强度划分[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赵夏竹;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3期

3 张涛;经学与汉代的救灾活动[J];东岳论丛;1993年01期

4 陈玉琼;高建国;;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J];大自然探索;1984年04期

5 甄尽忠;两汉社会救助思想[J];南都学坛;2005年04期

6 陈业新;两汉荒政特点探析[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7 杨振红;汉代自然灾害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9年04期

8 晋文;以经治国与汉代“荒政”[J];中国史研究;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艺;;中国农村的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J];中国减灾;2009年03期

2 史锁达;杜富全;周学文;;从减灾农业谈起[J];农业考古;1993年01期

3 ;自然灾害与防治[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3期

4 侯光良;于长水;许长军;;青海东部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与LUCC和气候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5 邓伟,吕宪国;松嫩平原西部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4期

6 艾训儒,刘论文;三峡库区东段自然灾害史与库区生态治理对策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7 张杰;;地震来了,凭“什么”镇定[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26期

8 龚日朝;肖国安;周长锋;;湖南省自然灾害损失变化趋势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05期

9 张虹;;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汪志国;;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特征[J];灾害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家其;;公元2010年前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宏观预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J.P.Bruce;;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黄蕙;温家洪;司瑞洁;尹占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晓清;汤懋苍;惠小英;李洁;;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李宁;吴吉东;张鹏;刘雪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情景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姚清林;;论自然灾害风险的主客二重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甘顺德;多种自然灾害频袭陇原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亿[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邹明;汛期,,自然灾害警钟骤然响起[N];乐山日报;2005年

3 记者  何成军;自然灾害频发考验城建救灾体系[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震;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N];贵阳日报;2007年

5 刘新晖;提高全民抗击自然灾害知识水平[N];韶关日报;2007年

6 单士兵;“灾害反思”比“灾情盘点”更重要[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张晶;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急”中生智[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兆敏;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巨灾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N];工人日报;2008年

9 安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社会的进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张灿;加快整修堰塞湖和震损水库[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沙克兴;台湾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机制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侯慧;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瑞林;现代信息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洪元;清代徐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贺辉路;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周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哈雨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0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10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