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社会公益组织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以科举宾兴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17 05:53
【摘要】:清代科举宾兴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立碑、入志、编纂宾兴专志、刊印宾兴征信录及宾兴簿册等。这些监督方式与政府立案管理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清代宾兴社会公益活动的外部监管机制。
[Abstract]: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inxing gradually formed a basic so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which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supplemented each other. Its contents mainly included setting up a monument, entering a journal, compiling a special chronicle of Binxing, publishing a record of the credit information of Binxing, and publishing a book of Binxing, and so on. These supervision methods, together with the government recor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ituted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of Binxing in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闽江学院历史系;《闽江学院学报》;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公益视野下的清代科举宾兴研究”(项目编号:09CZS008)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送学礼考论”(项目编号:2013B117)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台教育公益基金的历史考察”(项目编号:JA10215S) 闽江学院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古代社会公益组织的取信之道”(项目编号:YSQ13003)
【分类号】:D691.2;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兴涛;;也论清代宾兴[J];中国地方志;2008年06期

2 熊昌锟;唐凌;;清代边疆地区的教化与稳定——以广西宾兴组织为视阈的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清朝善会善堂自治制度探悉[J];河北法学;2008年06期

2 张小坡;张爱萍;;动态的平衡: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管理举措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娟;李曼琳;;西方社会学知识的传播与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李永军;杨道波;;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6 赵海林;;公益事业捐赠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8 谢南山;;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曹锦云;;简论明代的社会救济制度[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特征看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救济制度[J];江汉论坛;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颖;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吕旭峰;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8 潘奇;企业慈善捐赠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才栋,邓爱红;古代地方助学助考机构——宾兴会[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杨品优;;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毛晓阳;;论清代宾兴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J];考试研究;2008年04期

4 邓爱红;;清代江西新建县宾兴会述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宋永忠;;清代广西“宾兴”分布及流变的历史地理学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6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朱传一,商玉生;进入21世纪的中国台湾基金会[J];学会;2005年10期

8 毛晓阳;;宾兴研究与科举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祝尚书;;论宋代的鹿鸣宴与鹿鸣宴诗[J];学术研究;2007年05期

10 杨品优;;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兴涛;;也论清代宾兴[J];中国地方志;2008年06期

2 毛晓阳;;清代宾兴礼补论[J];清史研究;2011年04期

3 毛晓阳;;清代宾兴礼考述[J];清史研究;2007年03期

4 毛晓阳;;论清代宾兴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J];考试研究;2008年04期

5 杨品优;;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杨品优;;江西公藏宾兴资料简介[J];兰台世界;2010年07期

7 杨品优;;清代江西宾兴组织的兴起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熊昌锟;;清代桂东地区宾兴文化圈述论[J];广西地方志;2010年04期

9 毛晓阳;;清代台湾宾兴的特色及其影响[J];台湾研究;2010年05期

10 陈亚南;;宾兴章程中的科举名词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毛晓阳;清代台湾宾兴的特色[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雪;清代湖北宾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厚禄;宜宾兴宜村镇银行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29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29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