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徽宗的崇道与北宋后期诗坛的崇陶现象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Huizong, there was only academic prohibition, and there was no ban on poetry. The practice of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by Huizong and the fus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class of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caused great dissatisfaction among scholars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of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children of Yuan YP and their sympathizers highly praised Tao Yuanming in their poems, expressed their praise for Tao Yuanming's personality spirit and poetic creation, and confronted the Song Huizong's worship of Taoism on the ideological level. At the same time, in reality, the children of Yuan YP showed strong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did not carry out the ideal of poetry, followed Tao Yuanming and went to the road of retreat. The contrast was caused by two reasons: on the one hand, the children of the old Yuan YP Party were required to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reconciliation and the positive economic reform of Huizong.
【作者单位】: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K244;I207.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7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张有智;;陆修静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世平;陶渊明隐居观浅论[J];华夏文化;2003年04期
2 王晋华;陶渊明情感和诗歌中的佛教色彩[J];五台山研究;2004年01期
3 陈晓红;试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被忽视与被重视[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白葵阳;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特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封树礼;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苟小泉,周松;陶渊明诗歌哲学与现象学还原[J];人文杂志;2005年01期
7 封树礼;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本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李剑锋;陶渊明对生命一体的神话精神的复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章莉;;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解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4期
10 谭忠国;;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和谐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言;;陶渊明研究情况介绍——30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曹林娣;;论中国文人园林的陶渊明情结[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3 王雯靖;武雪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春燕;;陶渊明诗歌意象的文学本原观探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月雄;;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徐志啸;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蔡彦峰;玄学与陶渊明诗歌的“怀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探究当代生存困境的根源[N];深圳商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晋芳;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红梅;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纯;论陶渊明此生追寻之梦[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莹;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保静;从寂寞诗文到旷世之音[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道平;陶渊明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胜奇;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文霞;北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饶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晓敏;陶渊明生死观与佛教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任江维;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林汉精;陶渊明觉醒的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5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3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