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宋时期的人物品评谣谚

发布时间:2018-07-27 12:39
【摘要】:两宋时期人物品评谣谚非常盛行,除了对人物的一般评述之外,更多的是对清官能吏的颂扬,对贪官污吏的鞭挞,或赞颂或贬抑,感情色彩鲜明。经过社会的广泛传播,形成民意的体现与表达,作为制度外的力量又被纳入朝堂,从而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发生重要影响。人物品评谣谚,哪怕是未加核实的谣言,却能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当朝官员的仕途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其背后包含复杂的历史背景与诱因。宋代人物品评谣谚兴盛面貌的形成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制度因素。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the criticism of ballads and proverbs was very popular. Besides the general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s, it was more about the praise of the official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whipping of the corrupt officials, or praise or derogation, with bright emotional color. After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society,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was formed, and as a force outside the system, it was brought into Chaotang,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ate of historical figures. Even unverified rumors can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fficial career of historical figures, especially officials, and contain complic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nducement behind it.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sperity of ballad and proverbs in Song Dynas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al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博士生课题“谣谚与宋代社会研究”(10CGLS02ZB) 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项目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瑶丹;;谣谚中的宋代科举社会[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2 陈凌;;浅析宋代谶谣中的社会历史[J];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4期

3 陈凌;;宋代谶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4 赵瑶丹;;两宋谣谚的社会内容和时代色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喜饶尼玛;央珍;;试论藏族地区的关帝崇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井上进;;论明代前期出版的变迁与学术[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晓冬;;明清小说中的私塾教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9 廖美玉;;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肖奂;古代民谣的怨刺艺术[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赵瑶丹;;两宋谣谚的社会内容和时代色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君慧;人物品评的审美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8期

2 万德凯;;论人物品评与六朝诗文思想结合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阳清;;《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汪泓;;中国古代人物品评中的“典型”批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张勇;《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万久富;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J];修辞学习;2001年06期

7 赵春宁;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两极思维模式[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8 彭昊;;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中的“神人”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9 彭昊;;《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儒学渊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邓心强;;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鲍传文;读懂小人物,还原历史浪花[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曹亚平;东汉中后期品评人物风气之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发;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牛嘉贺;《人物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红玲;六朝士族生活方式与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李明丽;汉代“私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郭小年;北朝墓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银忠;蔡邕碑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新霞;汉末碑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47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47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