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元明时期西藏城市的兴衰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ubo Dynasty, the Tibetan cit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ortress to the city. One of its symbols wa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of Lhasa, which became the political, military, religious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ibet. In the late Tubo period, Tibet split,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cities such as Lhasa, but also promoted the rise of cities such as Xigaze. The Yuan Dynasty brought Tibet under the unified jurisdic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ibetan cities. The Ming Dynasty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between Tibet and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promoted the rise of a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along the traffic between Tibet and the mainlan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子课题《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批准号:XZ1002)阶段成果 国家社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城市通史》编纂”(12AZD083)阶段成果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成果
【分类号】:K247;K248;F29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志锋;元朝帝师制度对治理西藏的意义[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赵毅;;明代的汉藏茶马互市[J];中国藏学;1989年03期
3 张莉红;;论明清川藏贸易[J];中国藏学;1993年03期
4 苏晋仁;元代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和影响[J];民族研究;1991年06期
5 戴发望;;元代西藏的政教合一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彭英全;西藏宗教概说(选载)[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7 祝启源 ,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8 才让加;;吐蕃时期贸易经济概论[J];西藏研究;1989年02期
9 孟作亭;格桑塔杰;;西藏吐蕃时期畜牧业发展管窥[J];西藏研究;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坤新;;邓小平西藏民族问题思想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黄安辉;;藏族的茶炊茶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尹邦志;;吐蕃宗论的和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董杰;曹金发;;浅谈南宋两浙地区的宴饮礼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杨涛;;从“路程”到指南看道德观的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8 党宝海;评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岳升阳,孙洪伟,徐海鹏;国家大剧院工地的金口河遗迹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吴文涛;;清代永定河筑堤对北京水环境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陆庆夫;陆离;;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曾筱霞;;财富福建与商业意识——外国人看福建[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臻赜;;浅谈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特点[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6 牛飞;德熙嘉措;;藏文拉丁转写的发展历史[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践践;;藏语ring-lugs一词演变考——敦煌藏文古词研究之一[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陈庆英;史为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9 朱悦梅;;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吐蕃职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10 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13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的读书笔记[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樊秋丽;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军;五世达赖喇嘛政教地位的确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兰兰;宋元时期西藏止贡噶举派历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斌;唐代西部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冰莹;近代江南丝绸装饰纹样的流变及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5 刘芳芳;云南迪庆藏族建筑门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查斌;从神圣走向世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青平;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U饽┛疾靃D];兰州大学;2011年
9 魏清华;党项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巨晶;神山、自然与部落[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明;四川理县隋唐二石刻题记新证[J];思想战线;1980年03期
2 王运熙 ,杨明;《哥舒歌》“至今窥牧马”试解[J];文史哲;1981年02期
3 佘贵孝;;唐与突厥、吐蕃对峙时期的固原[J];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4 赵文润;;唐代元和时期的边防[J];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04期
5 周伟洲;ns茹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2期
6 荣新江;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刘安志;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J];中国史研究;1997年03期
8 吴逢箴;论构成唐蕃友好关系的四个因素[J];中国藏学;1998年03期
9 尤中;蒙元对西部各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10 刘建丽;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J];西藏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显;王明贵;王小丰;;唐与南诏及与吐蕃的和亲比较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3 王永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760年)后唐对西域的坚守[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4 朱惠荣;;徐霞客考察丽江的历史功绩[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百岁;;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方铁;;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及其表述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双怀;周佳荣;;论唐代的和亲公主[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8 史念海;;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9 田廷柱;;张议潮传[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10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建国;论张九龄的文儒风范及其导向意义[N];韶关日报;2008年
2 郑行健;武康郡王李元谅[N];民主协商报;2006年
3 何等强;唐朝宰相元载与原州城[N];民主协商报;2006年
4 方铁;元明澄江史迹拾趣[N];云南日报;2001年
5 李春元;唐代河西重镇——瓜州[N];民主协商报;2006年
6 郑海峰;唐朝二十一帝再解读[N];天津日报;2005年
7 李公;唐标铁柱在何处[N];云南日报;2001年
8 张锡禄;“唐标铁柱”与“南诏铁柱”的差异[N];云南日报;2005年
9 王树连;中国历代版图元代最大[N];中国测绘报;2006年
10 ;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一、二等奖成果简介[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D];南京大学;1993年
2 王世丽;安北单于都护府与唐代北部边疆民族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3 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彭向前;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杨文;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万春;明代中后期城市通俗文化消费研究[D];武汉大学;2000年
2 王百岁;唐蕃战争新探[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杜丽理;南诏与唐朝、吐蕃及东南亚地区关系述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屈广燕;高丽忠宣王在元朝的行迹[D];暨南大学;2006年
5 黄思强;大唐天竺使王玄策事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保明;大食东扩与唐前期西北边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伟;唐代诗文中的唐蕃外交[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明;北宋熙河之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邵明华;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玲;唐宋之际防御使职能探微[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4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9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