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进士科非“选女直人之科”考辨
[Abstract]:O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Nu Zhen Jin Scholars in Jin Dynasty was not a speci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real women. Although this system was adjusted and supplemented many tim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Jin Dynasty, it has always main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ing to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territory of Jin Dynasty. Compared with othe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Jin Dynasty, the most special feature of the Nu Zhen Jin Scholars is the Nu Zhen characters used in the examinations. Because of th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stem regulation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it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u Zhen Jin Scholar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6.4;D6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怀宇;金王朝科举制考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2 都兴智;金代科举的女真进士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6期
3 兰婷;王梅;;金代武举与武学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5期
4 李文泽;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吴凤霞;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鹏宇;;浅论完颜亮改革对契丹人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夏宇旭;;金代农业科学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3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4 范家全;吴晓萍;;两宋与辽金外交之比较——以盟约和国书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彦章;;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之流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玉彬;王颜贞;;略论女真族状元徒单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赵连稳;;北京古代历史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武勇;;汉文化影响下的金大定、明昌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郭海东;;论明代华北妇女贞节观的发展与嬗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鸿飞;;“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吴凤霞;;金代直臣路铎[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金启[n;;女真文字研究概况[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5 张明远;;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创建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7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孟广耀;;乌古敌烈部的经济状况及社会性质[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10 崔允精;;大蒙古国时期鳏寡孤独救济与常平仓[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运刚;论金朝的括地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匡和;《傅与砺诗集》校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晟;《色叶字类抄》汉字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6 闫英华;山东盗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书真;《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毅;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矿冶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司建平;南宋古文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宾;金中都地区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文泽;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彬;王颜贞;;略论女真族状元徒单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李琳琦;清代的科举制度探析[J];社会科学家;1993年03期
3 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4 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J];东岳论丛;2005年06期
5 路艳;;唐代科举制度特点浅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刘志云;;《聊斋志异》中的科举活动[J];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01期
7 张宪华;唐代安徽进士考[J];学术界;1987年03期
8 张辉;;略论唐科举制的弊端[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刘厚生;从《旧满洲档》看满语“诸申”(ju鋧en)一词的语义[J];史学集刊;1990年02期
10 金诤;;宋代科举的弊端——张九成中状元与苏洵、陆游的心酸[J];中国高校招生;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2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3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4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5 刘肃勇;;第八讲 金太祖进军辽东[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6 金启[n;;从满洲族名看清太宗文治[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7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齐红深;;清代的八旗科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吴枫;郑显文;;唐代庶民阶层的文化素质初探[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铁信;科举制度浅说[N];光明日报;2003年
2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3 ;小人参“滋补”大清二百年[N];沈阳日报;2011年
4 吴树国;金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
5 秦安一中 潘红玉;宋抗金失败原因简析[N];天水日报;2009年
6 杨瑞武;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N];山西政协报;2005年
7 太原道;从民族大融合看雁北历史[N];山西政协报;2006年
8 记者 孟苗;临猗惊现清代科举考试童生试卷[N];山西日报;2009年
9 李尧;宋代朔州籍状元安德裕[N];朔州日报;2010年
10 于红英;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中国档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耘;走向共同文明[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9 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德洋;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韵;仕金汉人与金朝的教育和科举[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昌伟;从“天下一体”到“中华一体”[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葛文红;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家族与家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洪涛;从宋代笔记小说看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纪昌和;《唐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三保;清代科举的衰亡与启示[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戴丹;日本的北宋古文运动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8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8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