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何以成为清朝与哈萨克之间最早的贸易地点
[Abstract]:Urumqi was the earliest place of trade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Kazakh khanates of Central Asia.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choosing Urumqi as a trading place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itial decision and second decision. The initial resolution based on Urumqi, Turpan closer to these two factors, the location of trade in Urumqi. Second-decision-making is the outcome of an initial resolution reinforced by weighing the costs of changing the original place of trade. Urumqi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trade sit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jiang, the lack of farming livestock is the direct reason why Urumqi can decide the trade location. When Urumqi was realized as the strategic springboard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o Yili, and in Yili, Talbahatai opened up a new trade site with Kazakhstan, and the Qing-ha trade in Urumqi was cancelle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07JJD7701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752.9;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元丰;清乾隆年间伊犁屯田述略[J];民族研究;198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慧;“章华大夫”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龙涛;;清代乌鲁木齐城镇经济初探(1759—1911年)[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符必春;;晚清西方人眼中的重庆城:基于游记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周庆华;;陕北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及城乡空间模式[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6 阿音娜;;崔比科夫游记中的蒙藏地名考[J];中国藏学;2010年04期
7 冯永谦;;金长城修筑年代辨[J];东北史地;2008年03期
8 李丕华;;金代东北路招讨司辖区内七段长城的功用[J];东北史地;2012年01期
9 张伟然;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10 张德二,王丽华,孙霞;由历史文献记载反演逐年网格点降水量距平场——气候史料客观定量研究的新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策;金鸡梁所出木牍、封检及相关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朴永焕;汉藏茶马贸易对明清时代汉藏关系发展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红;明清时期西商与西北的民族贸易[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彦涛;近代兰州区域市场中的客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振华;隋唐时期河东道北部地区治边机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华锋;清代新疆屯田与城镇市场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艳;余子俊及其在延绥镇边防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道日娜;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财政相关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江荣;东乡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周德春;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9 郭岩伟;清代前期口北三厅地区政区体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姜乃菡;《拾遗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葛;;漫话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的生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乾隆年间徙民屯垦新疆史料[J];历史档案;2002年03期
3 王希隆;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考述[J];西北史地;1995年01期
4 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研究[J];西域研究;1998年03期
5 李敏;论清代新疆屯田的重大历史作用[J];西域研究;2001年03期
6 戴良佐;清代木垒屯田概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7 王恩春;;清代乾隆统治时期的新疆屯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陈守实;;论曹魏屯田[J];学术月刊;1960年02期
9 钮仲勋;两汉时期新疆的水利开发[J];西域研究;1998年02期
10 王剑英;;汉代的屯田[J];历史教学;195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英;;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2 陈朝汆;;隋唐农业管理机构叙论[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刚;;从明代卫所制度与屯田经济看贵州的发展演变[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廖心一;;刘瑾“变乱旧制”考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6 吴景山;;《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7 李三谋;;清代华北储粮备荒探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李炳泉;;西汉西域伊循屯田考论[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张金奎;;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10 李治安;;元代河南行省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澍(作者系西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明代甘肃的屯田与马政[N];甘肃日报;2000年
2 汪受宽;筑塞垣守卫边防 筹军食屯田西北[N];甘肃日报;2000年
3 黄德晃;清朝官员的顶戴[N];中国商报;2002年
4 徐海啸;永乐朝徽州屯田文献[N];黄山日报;2005年
5 高翔;康熙帝及其时代[N];光明日报;2002年
6 何端中;汉武帝时期对酒泉敦煌的开发[N];酒泉日报;2005年
7 刘文智;清朝大案 伪孙嘉淦奏稿案[N];中国档案报;2002年
8 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陆庆夫;天下富庶无如陇右[N];甘肃日报;2000年
9 桥西区区长 孙海东;张家口堡武城说[N];张家口日报;2010年
10 吴光范;清朝鄂尔泰治滇史评[N];云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牛小燕;论治边名臣松筠[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赵荣耀;乾嘉时期清朝与廓尔喀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孙彩红;唐代政府的粮食需求与财政经济[D];厦门大学;2002年
9 徐实;清朝对外蒙古管理体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燕;明代安徽屯田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冯金忠;唐代幽州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藏汉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王晓燕;清朝蒙古地区司法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娄巍;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路亮;清郑澎湖海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于燕;清代中越使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鲍海勇;清嘉道时期的南亚政策[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吴敏;论清朝的监狱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289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8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