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科举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5 16:55
【摘要】: 本文主要以辽朝为研究范围,以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二重证据法等史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辽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辽朝科举考试的生源、辽朝科举考试的运行机制、辽朝科举考试次数与录取人数、辽朝进士称谓考辨的分析、论述,揭示了辽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复杂深重的历史内涵,阐明了辽朝科举制度与中原王朝的天然联系,以及辽朝科举制度在中国科举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the Liao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scope, tak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and absorb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former sages, appli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double evidence method,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Liao Dynasty, the origi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Liao Dynasty,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Liao Dynasty, the number of tim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dmitted in Liao Dynasty,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ppellation of Jin Shi in Liao Dynas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Liao Dynasty and its complex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expounds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Liao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勇;;辽朝选任官吏的方式考述[J];东北史地;2004年08期

2 杨若薇;辽朝科举制度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89年02期

3 高福顺;;辽朝礼部贡院与知贡举考论[J];考试研究;2011年02期

4 高福顺;;辽朝中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5期

5 桑秋杰;高福顺;;辽朝东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高福顺;;辽朝西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6期

7 高福顺;陶莎;;辽朝举进士、业进士考[J];北方文物;2010年03期

8 孙振江;;辽朝职官管理法律制度探析[J];东北史地;2010年04期

9 宋丹;曹喜顺;;辽朝汉族官员政治地位变迁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10 桑秋杰;高福顺;;辽朝教育的发展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毅;;几品辽朝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王学勤;;从扎兰屯出土的辽代窖藏钱币谈辽朝对北疆地区的开发[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3 刘惠恕;;借鉴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4 孟凯;;从科举制度到公务员考试看中国的官本位思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黄明光;;古代科举制度下社会自学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9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10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改革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 刘肃勇;辽朝处决死囚的特异刑制[N];团结报;2010年

2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N];西部时报;2011年

3 赵铁信;科举制度浅说[N];光明日报;2003年

4 黄留珠;科举制度中的公平竞争[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金昌市师范学校 潘永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浅析[N];甘肃日报;2009年

6 谭家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艾尔曼教授商榷科举制度若干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8 董宏;辽朝的赋税[N];江苏经济报;2002年

9 宋亚平;宋明科考的变迁[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10 王子今;科举制度与中国士大夫[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杨浣;辽夏关系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彭红卫;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曹显征;辽宋交聘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陈文;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D];暨南大学;2006年

9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史风春;辽朝天祚帝后妃世系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莎;辽朝上京、中京地区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祥龙;科举制度废止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玮;辽朝东京海事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宏利;辽朝中京地区海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振华;越南阮朝科举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宋丹;辽朝汉族官员政治地位变迁分析[D];渤海大学;2012年

8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惠;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伟祥;辽朝帝王陵寝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3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33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f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