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父零

发布时间:2018-11-23 10:46
【摘要】:戴良,字叔鸾,又字文让,孙权时为交州刺史,所撰《失父零丁》,或视之为怪诞,实为在北部湾地区寻找有才德者的告示。现分析如下:其一,《失父零丁》是寻找异人的告示,文中的"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怪诞形貌的"失父",是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一书中就多载有如此有才德的异人。其二,如此怪诞之文,是汉末时代混乱"不可与庄语"所致,是任交州刺史的戴良"诞节"个性而形成的"论议尚奇,多骇流俗"的表现。其三,戴良上任伊始,继承前任太守士燮的招揽人才,继续为交州地域文化建设寻访人才。其四,如此怪诞特色的寻访人才的告示《失父零丁》产生于交州,也确实是因为交州地区有着如此三类异人:一是汉末大乱,中原人士多有躲避至此地的,如牟子等;二是边疆少数民族,在中原人士看来,其相貌本就是怪异的;三是来往于交州的北部湾区域这一与海外交流通道的外来胡人,他们的相貌看起来也是怪异的。其五,从《失父零丁》这一文化现象,可以考察交州处于偏远至极却又有交通海外的便利的地域的独特文化生态,这就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虽然是远离文化中心的落后,却又有交通海外的先进。这对我们理解东汉末年交州地区的社会、地域、士人、少数民族特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今日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Dai Liang, Shu Luan, and Ren, Sun Quan for the history of Jiaozhou thorn, the compilation of "lost father zero Ding", or as a grotesque, in the Gulf of Beibu to find a sign of virtue. The analysis is as follows: first, "lost father" is a sign of searching for inhumans. The "father" in the text is a laudatory name for a man with talent and virtue, and the grotesque appearance of "losing a father" is called "virtue has a strong point and the form is forgotten." Zhuangzi, a book on the more contain such a virtue of the Inhumans. Second, such a grotesque text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os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which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Dai Liang's "Birthday Festival" in the history of Jiaozhou's thorns. Third,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term of office, Dai Liang succeeded his predecessor, Tai Shou-sup, in recruiting talents and continuing to search for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Jiaozhou. Fourth, such bizar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rch for talent notice "lost father zero Ding" produced in Jiaozhou,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Jiaozhou region has such three types of inhuman: first, the late Han Dynasty chaos, people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ve to avoid here, such as Mou Zi; Second,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view of the Central Plains, its appearance is weird; third, the Beibu Gulf area in Jiaozhou, a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oreign Hu people, they also look strange looks. Fifthly, from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losing one's father", one can examine the unique cultural ecology of Jiaozhou's remote and extremely accessible region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overseas. This is to be free from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to be brave to accept new ideas, and to use new methods. Although far from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backward, but there is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dvanced. This has opened up a wide spa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regional, intellectual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ozhou region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also provided us with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rontier areas toda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 “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项目(“桂学研究”岗,2011B030)
【分类号】:K23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大雷;;寻找失去的世界——三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现象[J];学术研究;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6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10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桂喜;;北部湾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的思考[J];大舞台;2013年04期

2 吴小玲;北部湾地区的古代居民探源[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 贺圣达;;走向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黄雪莹;;马来西亚文化对北部湾经济、文化的影响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年03期

5 卢丽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歌的艺术特点探析[J];音乐创作;2014年07期

6 吴小玲;;广西北部湾地区明清时期的海商文化与移民[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7 廖国一;白爱萍;;多元文化的交融: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J];学术论坛;2012年01期

8 李杨;;迎接“大北部湾”时代[J];中国西部;2010年Z7期

9 ;越南,北部湾畔做邻居[J];海洋世界;2004年08期

10 谢麟;;“北部湾画风”的形态及审美特征[J];南方文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洁明;;图书馆应积极为北部湾发展服务[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8年年会暨第26次科学讨论会论文评选集[C];2008年

2 卢昭清;;关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沿边地区经济的思考[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戴英历;;引人财物大集聚 促北部湾大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北部湾畔的璀灿明珠[A];城市社区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黄树茂;覃乃勉;;北部湾区域经济开放开发与高校教育文化支撑的构想——关于构建北部湾大学城的理论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宁宇;;借开发北部湾之契机促产业链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蓝永耀;;营造良好软环境 用好北部湾开放开发政策[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善梅;;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跨越式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兆麟;曾孟佳;;北部湾划界后我国渔民转业转产对策研究[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忠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正华;让北部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陈元;加快北部湾的开发合作具有重要意义[N];广西日报;2007年

3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刘建文;泛北部湾旅游合作发展的方向和建议[N];广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亚明 覃文宇 采写;携手推进北部湾崛起[N];广西政协报;2007年

5 姜峗邋王军;10年内,泛北部湾将令人兴奋[N];人民日报;2007年

6 郭怀沔;北部湾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包松娅;北部湾正形成强大资本吸力[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苗燕;北部湾发展银行胎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谢晓冬;筹谋“北部湾银行” 广西划定南宁商行重组路线图[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谢晓冬;四大行较劲北部湾 国开行“搅局”[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阙晋园;港城互动发展研究:北部湾港口群与城市群的实证[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马兆蔚;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金融合作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云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旅游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玉斌;面向东盟的北部湾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姚远;北部湾海陆一体化下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6 谢童伟;广西北部湾港口经济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燕;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靳林林;北部湾渔业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刘新刚;广西北部湾海洋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10 丁硕;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史新探(1840年至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51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51318.html

上一篇:《失父零  
下一篇:《失父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6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