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循吏群体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on of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is the beauty of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ureaucratic group of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o the emergence of a group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The main bodies of the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were county, state, county and prefectural administrators, especially the two thousand stone prefect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ve them great powers and powers, which was the platform on which they could display their talent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Han family system required by the duty of law enforcement, rich people, religious customs and other duties, a combination of officials, relatives, teachers three roles, the three complement each other, by no means separate opposites. It is one-sided to attribute the teaching of officials to Confucianism only. The purpose of local education is mainl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change the customs, rather than the Confucian scriptures, which are not "working but doing little". " The theory of "follow officials out of Confucianism" is not objective. In the Han Dynasty, there were not only honest and honest officials, but also those who had learned strict laws and strict laws. The reason is not mainly the spreading degree of Confucianism, 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等爵制与秦汉吏民等级研究》[编号:12BES01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甘泉;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汪大金;;儒“道”、士人与文化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王亚风;;金谷集会的文化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凯;;从“道”的错置看颜回“衰世人格”及其自我疗救[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范斌;;论魏晋风度构成元素的内涵与表现形式[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李传喜;杨建华;姜方炳;;论浙江乡村社会60年发展逻辑[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今;;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的思想史分析[J];人文杂志;2007年05期
2 李笑珂;;汉代丧礼音乐习俗及其文化背景[J];南都学坛;2009年05期
3 杨建祥;;评循吏的亦“官”亦“师”[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4 罗霄;;司马迁的循吏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吴灿,郑达威;汉代循吏的传播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金花;;论循吏在汉、隋两代的变化及其原因[J];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于振波;;汉代的循吏与酷吏[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刘隆有;;古代的循吏[J];华夏文化;2007年02期
10 刘隆有;;恪尽职守的循吏[J];龙门阵;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希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上海食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从十七大报告的有关文化的论述谈起[A];上海食文化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田华;马春;;文化背景与个体化整体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爱萍;章晓英;谢漫;;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SCL-90评分结果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政;朴光洙;刘湘;;对群体性环境侵权诉讼的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邓刚宏;;行政谈判:群体性行政纠纷解决的价值定位及规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胥伟华;;急性群体性CO中毒的院前救治体会[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施征宇;;中英动物词汇翻译与文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9 于绪丽;;对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普遍性的讨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国良;;文化与结构的冲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新视角[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仁平 沈简伴;窝案串案是这样“链”成的[N];检察日报;2003年
2 韦绍行 马永军;“三大纠纷”引发群体性械斗的思想根源[N];广西政法报;2003年
3 迟福强;维稳维权 力促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罗盼生;零陵区全力以赴确保清明稳定[N];永州日报;2007年
5 李松邋黄洁 常鸣;调解90起纠纷使千余诉讼化解[N];法制日报;2008年
6 杨勇 李国军;办理群体性案件要统筹兼顾[N];检察日报;2004年
7 记者 郝迎利 实习生 张辉亚;未接到群体性消费者申诉[N];西安日报;2006年
8 崇法立;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纠纷的对策建议[N];经理日报;2007年
9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法院 莫剑青;社会资源整合的三个面向[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申爱山 高凌燕;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有章程[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慧;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群体性同化倦怠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3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妍;清代循吏审断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孟彦;汉代循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冠群;英语和汉语修辞倾向的对比[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蒋韵;回应式重复在中美学生电话会话中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淼;冲突与融合:从《大地》三部曲看中美文化的差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建锋;党锢之祸与汉末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7 黄永华;汉英称谓语之跨文化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高小燕;论文化与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书跃;论杰克·伦敦在中美两国的文学地位的变迁[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姚春梅;唐代西域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6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5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