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使臣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5 10:18
【摘要】:与其它朝代相比,元代使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帝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沟通的需要,以及蒙古旧制的影响,蒙元统治者更习惯于派遣使臣传递重要信息,处理相关重大事务。元代使臣活动非常频繁,身份地位较高,被赋予了较大的权力,承担了多种出使任务,出使活动覆盖了包括亚欧大陆在内的广阔地域。元代使臣在政治、军事、社会诸方面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是历史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通过对元代使臣的考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若干历史特征。 元代使臣的渊源可追溯至蒙古部落时期的遣使。笔者详细爬梳了《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相关遣使活动,逐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通过对早期遣使活动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蒙古早期的使臣多由贵族首领身边的那可儿担当,出使多服务于军事,尚没有文书和系统的牌符制度。总之,这时期的遣使活动还处于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尽管如此,与其它朝代相比,早期的蒙古使臣仍然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元代使臣渗透着较强的使役与从属关系,大抵滥觞于此。大蒙古国时期,宣差传旨成为当时使臣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宣差传旨在汗廷布宣政令、处理政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具有一定的过渡意义。这为元代遣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使臣由多种不同的使长和官僚机构选派。按照不同的选派者,元代使臣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帝(大汗)、诸王、后妃等诸位下等贵族集团的选派的使臣;二是由以中书省为代表的,包括枢密院、御史台、行省等各类官僚机构选派的使者。本文依据其不同特点,对各类使臣作了具体的考察。 皇帝等诸位下遣使是黄金家族贵族集团加强自身统治、维护和攫取特权的得力工具,也是他们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主宰或干预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中,元代遣往西藏地区的金字使臣则代表中央威临藏地,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和管理。在两都巡幸之际,使臣将巡幸的皇帝及扈从官员与留守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重要机构联系起来,在传达旨意、通报军情、布宣政令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这类遣使受到草原家臣政治的影响颇多。 官僚机构的遣使对国家权力的运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宣使和奏差是元代官僚机构中特殊而重要的专职使者。他们奉长官差遣督办诸项事务,传达重要信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宣使和奏差具有使长一长官差遣的混合性质,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国家及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还从使臣的身份地位着手,对两类比较有特色的遣使进行了探讨:怯薛使臣为元代所独有,是同家臣治国的传统联系在一起的;儒士使臣则主要表现了蒙元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纳和利用。 元代使臣的活动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与完善发达的驿站交通系统相伴随,经行驿路的使臣滥用威权,泛滥乘驿,骚扰沿途的站户官员,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使臣害政扰民等弊端。此弊端影响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危害。政府虽屡次下令禁止,但收效甚微。本文详细讨论了使臣害政扰民的表现形式及屡禁不止的原因。使臣对于元代的皇位继承斗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元代的使臣打上了家臣制的深深烙印,频繁遣使是“家臣治国”的一种表现形式。 受军事征伐活动的影响,蒙元帝国派遣到内属各国、被征服地区的使臣颇为引人注目。本文撷取了元朝对南宋、高丽、安南、日本等典型地区的遣使,结合元朝与其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了使臣的相关活动。其中,郝经使宋是当时关涉时局的一项重大事件,郝经也是元代的一位重要使臣,文中对此作了详细探讨。元廷同四大汗国之间的使臣往来,反映了元朝同各汗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元代出使境外的使臣之中,很多被杀或被囚,或不能顺利达成使命,命运比较悲惨,这与蒙古人的“天下观”和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有关。 元代使臣的活动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面紧密相联。通过对元代使臣的探讨剖析,可从内政、外交诸方面窥见整个元代政治社会生活的面貌。总之,元代使臣处在蒙汉二元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萍;宋代外交使节的选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薛政超;宋初对外遣使及使者素质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屈文军;论元代君臣关系的主奴化[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4 樊文礼;;略论郝经对儒家“用夏变夷”思想的发展[J];孔子研究;2006年01期

5 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南开学报;2005年05期

6 孙卫国;论明初的宦官外交[J];南开学报;1994年02期

7 蔡美彪;;元代圆牌两种之考释[J];历史研究;1980年04期

8 王亚莉;;黑城出土元代签补站户文书F116:W543考释[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屈文军;元代怯薛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季芳桐;论元代儒家郝经夷夏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默书民;蒙元邮驿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英;元朝与安南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391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91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