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职官管理制度之宗教因素考析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Tubo Dynasty wa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benzene religion and its cultural psychology during the Zampu period, but also by the overall contact with the Buddhist culture. By combing through the Tibetan classics, it can also be found that the Buddhist culture has won the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the Tibetan society with the help of the Buddhist gods and native Tibetan culture, and the Buddhist monks have also inherited the 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benzene monks in the society. He began to serve as a junior official in Zamp Wang Ting and received a low profile as a symbol of bureaucracy, but many of these positions were related to his religious functions and had not yet taken charge of real affairs. Buddhist monks rose until they were able to take part in the important decisions of the dynasty and underwent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general monk to a nobleman, that is to say, they first acquired considerable economic property through legal means. Then he won over the high class that only the aristocrats could possess, and eventually became the main force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control of the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alized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secular management. It laid a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system model for the Tubo Dynasty and its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吐蕃王朝职官管理制度研究”(09BZS039)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唐代吐蕃历史军事地理研究”(09XB07)
【分类号】:K242;D69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恰白·次旦平措;郑堆;丹增;;简析新发现的吐蕃摩崖石文[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2 施萍亭;本所藏《酒帐》研究[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3 谢重光;吐蕃占领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J];敦煌研究;1991年03期
4 苏宁;徐国彪;;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分析——以《羌戈大战》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0期
5 陈庆英;试论赞普王权和吐蕃官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6 索南才让;关于吐蕃佛教研究的两个问题——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史元辉;;《威尼斯商人》中的压迫与歧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3 周远全;;从“知识考古”到“美学解救”——论现代“人”的福柯式解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黄建年;;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经楼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年03期
5 刘方亭;卢成会;;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三木才;;关于“苯神血祭”仪轨与都兰吐蕃古墓——吐蕃殡葬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7 林光祺;中国社会资源变迁下的社会保障瓶颈及其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8 陈敏;谭燕亮;;敦煌会计文书的史料价值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9 王伟平;;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批判话语分析——以德国纪录片《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新精英》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慧波;;一部很有特色的书——评白文固先生的《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陆离;;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曹燕飞;;戏仿合法性之讨论——以利益衡量为工具[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6 王尧;;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7 张雪慧;;明代藏区施政及其对藏族社会之影响[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滕磊;高峰;;扎塘寺壁画价值评估与针对性保护构想[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践践;;藏语ring-lugs一词演变考——敦煌藏文古词研究之一[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7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兰兰;宋元时期西藏止贡噶举派历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玲;论徐坤小说的创作嬗变[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嘉尧;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小霖;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与社会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查斌;从神圣走向世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德胜;蒙元王朝初期的佛道之争[D];兰州大学;2011年
7 谢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历史地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思想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周爽;元代国家宗教政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燕;关于唐代茶马贸易的两个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周保明;;高仙芝的活动轨迹与开天之际战略局势的转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马冬;;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3期
4 周奇;;唐代国家对僧尼的管理——以僧尼籍帐与人口控制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3期
5 王春辉;;唐代西域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与影响探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锡华;;唐代吐蕃的移民与社会文化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7 介永强;;《唐长安佛寺考》补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8 任艳艳;;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J];理论月刊;2008年07期
9 吴丰培;;唐代吐蕃名相禄东赞后裔五世仕唐考[J];西藏研究;1983年04期
10 佘贵孝;;唐与突厥、吐蕃对峙时期的固原[J];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红芬;;略论西夏的原始宗教与佛教的关系[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孙勇才;;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3 王百岁;;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5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显;王明贵;王小丰;;唐与南诏及与吐蕃的和亲比较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顺金;;浅谈隋唐时期龟兹白氏政权之始末[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0 李文才;;试论魏晋南朝太子舍人、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建国;论张九龄的文儒风范及其导向意义[N];韶关日报;2008年
2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 张英聘;一部系统反映明代职官演变的大型权威工具书[N];团结报;2010年
3 郑行健;武康郡王李元谅[N];民主协商报;2006年
4 何等强;唐朝宰相元载与原州城[N];民主协商报;2006年
5 言实;唐代的医药机构与“医科大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吴晓萍;宋代外交管理制度的特点[N];光明日报;2006年
7 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与两位名家[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李春元;唐代河西重镇——瓜州[N];民主协商报;2006年
9 汪圣铎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沈一民;另一种视野下的唐人精神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D];南京大学;1993年
4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7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莉;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左之涛;试论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D];鲁东大学;2006年
5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9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7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9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