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子的科举考试活动
[Abstract]: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developed to its peak, and it became a lifelong pursuit for scholars to take part in scientific examination. For a high school, the vast number of scholars began to prepar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iod of Mongolian children, learning methods boring, learning preparation for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Shi Wenfang carvings. Entry into the examination is the key moment of the examination activities of scholars, not only to experience the journey of the exam, admission but also to undergo the humiliation of body search, entering the examination room will also face many hardships to take part in the examination. The joy of the Chinese scholar at the end of the examination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sorrowful one who falls, which reflect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cholar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ZS09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7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880096)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2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鹏;;归有光与蒲松龄伦理观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5 邢海阔;;试论归有光抒情散文写作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赵宝靖;贺桂梅;;“沆瀣”一词感情色彩变化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7 刘勇强;;古代小说主题意识的双重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徐林;明中后期狂士的社会交往生活与江南士林风气[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9 温世亮;丁放;;吴中士人自适心态与徐祯卿诗歌创作[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10 郭英德;;论明代论辨文的时代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董火民;中国古代抄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D];苏州大学;2011年
9 刘雪莲;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唐雅敏;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潘庆生;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门变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吕信兵;《官场现形记》与《沧浪之水》社会称呼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琳;明清教师阶层与小说的人物塑造[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平川;张献忠起义政权的科举考试情形[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景献力;关于《文选》一书成为科举教科书的时间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李盛仙;妙趣横生说批语[J];思维与智慧;2005年03期
4 李江峰;柳永词与他的从政之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黄艳;杨轶群;;宋代士人落第后的选择[J];文博;2005年06期
6 杨春俏;;北宋熙宁变法前诗赋取士制度的沿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蒋金星;蒋文轩;;清代湘籍状元的朱卷履历[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8 陈清芳;;凡纸上之可喜可惊 皆心中之欲歌欲哭——解读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科举心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陈金凤;梁琼;;唐代妇女与科举述论[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9期
10 李婧;;论汤显祖科举生涯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志成;;科举与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4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乔长阜;;李白不预科举原因浅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8 张杰;;清代殊卷所见蒙古旗人科举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明医”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状元郭士衡[N];联合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丰南市委党校 金铁锋;科举考试科目述要[N];中国人事报;2001年
6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张佐;明清两代的云南解元[N];云南日报;2010年
9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D];河北大学;2007年
6 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育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陈佳;清代朝廷书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年
2 曹靖华;明代科举与明代司法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刘小庆;清代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秀芹;清代京旗科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文安;从科举到商业[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武明军;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4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2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