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17 15:14
【摘要】:关于六镇起义的爆发原因及性质,一般都认为是社会的、阶级的因素所致。分析六镇起义原因,其实除了社会的、阶级的因素之外,民族的因素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孝文迁洛实施汉化改革后,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基于政治权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分化和冲突与六镇起义的爆发息息相关,起义的性质也因此而变得复杂。
[Abstract]: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 uprising in the six town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caused by social and class factor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uprising in the six towns, in fact, besides the social and class factors, the national factor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especially after Xiaowen moved to China to implement the Sinicization reform, the Xianbei ruling group was based on politic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The division and conflict in social status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utbreak of uprisings in the six towns, and the nature of the uprisings becomes complex.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研究:基于少数民族视角的历史考察”(项目批准号:2012BZM004)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政策的完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05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黄修明;;论尔朱氏军事集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3 胡玉春;;北魏六镇起义的原因和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3期

4 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J];世界民族;2005年04期

5 陈玉屏;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陈玉屏;;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民族”的重要论述的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传锐;王树森;余恕诚;;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戴旭旺;;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廖小健;;“汉语热”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岳东;;唐代的移民与牡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王艺璇;;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甘肃印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查屏球;时风、家风与陈子昂风骨精神[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乔福锦;;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春海;;论唐代的效力与罚镇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韩宏韬;;孔颖达《诗经》学的北学性质论[J];东方论坛;2011年02期

10 熊伟;;西魏关中本位政策乡土性的成因与影响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赵现海;;洪武初年明朝、北元、高丽关系与地缘政治格局[A];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咸晓婷;中唐儒学变革与古文运动嬗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韦冲;武川集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飞娜;唐代祖孙父子同名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可;唐代厅壁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军兵;新出土墓志与唐代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赵海燕;关中地区隋墓分期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珂;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东来;Ethnicity(族性):从国内政治到国际政治[J];读书;1996年08期

3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4 孙进己;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J];史学集刊;2003年01期

5 乌同康;印第安语言、文学的复兴[J];世界民族;1996年02期

6 高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跨界民族——萨米人[J];世界民族;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赫飞;;试论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的关系及其意义[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2 马雪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统圳;;历史向侧面的迈进——兼议魏晋南北朝社会特点[J];传承;2010年27期

4 孔毅;历史系本科学生如何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J];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03期

5 李季平;秦晋战争中的朱序[J];东岳论丛;1991年02期

6 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闫廷亮;;唐人复姓考略[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2期

8 王炜民;;成石勒基业的谋主——张宾[J];阴山学刊;1983年01期

9 方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袁力;试评魏晋南北朝的士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佩瑾;;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孔毅;;应当重视对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5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康玉庆;;先秦时期太原地区的民族活动——兼论赵国初都晋阳的民族文化背景[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瑞良;;魏晋南北朝的书籍文化[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清毓;魏晋南北朝的酒[N];安庆日报;2005年

2 张菲娜;华夏文明的“衣冠之治”[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成国;从人名看魏晋南北朝的孝道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 邢兆远;唐代穹隆顶古墓群现身临沂[N];光明日报;2006年

5 孙立群;魏晋南北朝帝王评说(三国时期)[N];天津日报;2005年

6 田地;古代年俗[N];安庆日报;2006年

7 宋亚平;县令与地方利益集团[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8 国风;魏晋南北朝之三长制及隋唐的邻保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9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人员 张舒;漫谈时代“三绝”之一的大同婆娘[N];大同日报;2008年

10 棠溪;说朋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6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9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啸;魏晋南北朝九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陈丽;西汉时期汉民族民族意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4 张群;苦难与忧生中的逍遥与旷达[D];湘潭大学;2004年

5 乔敏;颜光敏及其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圣明;秦汉华夷观念与民族意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田苗;魏晋南北朝妇女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8 唐小龙;试论魏晋南北朝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D];郑州大学;2004年

9 关开华;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尧;魏晋南北朝门阀蓄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25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25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