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中额的分配原则及政策导向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 the rural community test, more emphasis on the division of schola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to determine the size, including the cultural backward areas of support and policy til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preferential quotas will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remote and backward areas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D69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英;新发现的一份朝考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孙静;;孙梅的家世与生平补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郗鹏;李新;;清代国子监行政官员选用制度述评[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4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5 卢明辉;略谈清代汉族与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J];北方文物;1985年04期
6 伏涛;;从赵翼的场屋经历管窥清代科举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韩晓洁;;论清代满人入仕及迁转途径[J];东北史地;2012年03期
8 倪军民;雍正帝改革科学制度考述[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3期
9 杨春俏;;清代科场加试试帖诗之始末及原因探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周焕卿;;李应机及其年谱[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张杰;;清代殊卷所见蒙古旗人科举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5 李帆;;清代中期文化学术的总体走向与理学的命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谷小溪;康熙时期《诗经》文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小燕;《申报》散文文体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丁之涵;明清《四书》专题类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建美;俞正燮考据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阳;清末民初苏州士绅的转变与坚守[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关康;《闲窗录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忠玲;;论科举制对唐人婚姻观念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宋冬九;韩隆福;;隋炀帝对江南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3 刘希伟;;辽、金、元科举制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永江;陈力;;入关前八旗蒙古科举考[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5 花少辉;田昊然;;以北宋前期为例看科举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6 周怀宇;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J];学术月刊;2001年08期
7 胡克森;;论北朝私学与科举制诞生的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闻华;;唐朝科举的“龙虎榜”[J];华夏文化;2007年01期
9 花文凤;;清朝科举体制下少数民族教育公平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穆朝庆;论宋代致仕思想的发展与士大夫的致仕活动[J];史学月刊;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栖鹏;;元代蒙古状元拜住事迹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2 吕锡生;;徐霞客的选择与梧塍徐氏的四世科场悲剧[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3 王红春;;明洪武朝首三科浙江举人题名考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齐红深;;清代的八旗科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南炳文;;明朝遗民李世熊生平事迹五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7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8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何龄修;;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10 刘仲华;;孙承泽生平及其学术思想[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一阁博物馆研究馆员、馆长 虞浩旭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忙里偷闲读“科举”[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洛川发现清进士考卷[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4 耿嘉 张佐;大比之年说云南乡试[N];云南日报;2011年
5 张先得;北京贡院[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主持人 李国荣;严防严惩:清代打击科场夹带作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7 史馆文;科举取士选人才[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9 高启新;文元[N];温州日报;2006年
10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李治亭;手不释卷,笔不脱手[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4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芳;《清代朱卷集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雪艳;《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旭;明代科举地域平衡原则及实施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尹芳芳;元代江浙行省乡试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吉春;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楚江;清代举人额数的统计[D];湖南大学;2012年
9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10 姜传松;清代科举与官学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8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2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