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西晋时期福建的人口规模

发布时间:2019-03-12 15:28
【摘要】:《淳熙三山志》中东吴建安郡的户口数据不可信从,根据《三国志·吴书·贺齐传》等史籍的记载,比较合理的估计,整个闽江流域的越人、吴人和汉人应可达到四、五万户,约合二十二、三万人。《晋书·地理志》中的户数并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著籍户数"或"官府掌握的户数",假设从三国末到西晋末福建人口增长了20%,则当达到36万人以上的规模。综合起来说,估测六朝时期福建人口规模,应当特别留意非汉族族群人口的因素,理性地看待郡、县的辖境范围及其变化。
[Abstract]:"Chunxi San Shan Zhi"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ata of Wu Jian'an County in the Middle East cannot be trusted to follow.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Wu Shu he Qi Biography,"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estimate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Vietnamese, Wu and Han people in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should reach 40,000 or 50,000 households. There are about 22, 30,000 people.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the "Geographic Records of Jin Book"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households" or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hel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general sense, assuming that the population of Fujian has increased by 20% from the end of the three countries to the end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It should reach a scale of more than 360000 people. To sum up, to estimat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Fujian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of the population of non-Han ethnic group, and rationally view the scope of county and county territory and its changes.
【作者单位】: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分类号】:K2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葛剑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林校生;;六朝时期东南地区族群关系综说[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黎君;;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2 张新光;;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县政”之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4 于秋华;;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2期

5 王子今;四川竹枝词客家文化史料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张新光;;试论古代中国“县政”之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兰虹,冯涛;路径依赖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演进[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8 吴静;王铮;;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9 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10 涂敏华;;历代都邑赋地域的演变进程及其成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2 薛平拴;;隋唐五代时期关中地区人口的兴衰演变[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3 高寿仙;;明代淮安人口数额初探[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3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蓝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袁延胜;东汉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建辉;文景、贞观、康雍乾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邢哲;晚明江南地区米价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何衡松;清代成都地区移民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任远;《世说新语》语言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雪琴;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骏;明代户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陶明明;华北农村向东三省移民问题(1897-1931)[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宋先杰;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支平;;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J];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2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0年03期

3 陈支平;;回归学术主体性:东南民族研究的三个省思[J];思想战线;2012年01期

4 田余庆;;暨倂案及相关问题[J];中国文化;1991年01期

5 张泽洪;魏晋南朝蛮、僚、俚族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02期

6 高敏;试论孙吴建国过程中北方地主集团与江东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陈支平;;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娟;王爽;;论西夏建国时期的人口规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包伟民;;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3 潘承玉;;明清绍兴的人口规模与“士多”现象——韩国崔溥《漂海录》有关绍兴记载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刘瑞;;汉武帝早期的南郡人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2期

5 任重;十六国城市史二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马玉臣;;宋代家庭规模再推算[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4期

7 冯玉新;;清代哈密人口规模考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8 陈国灿;南宋太湖流域市镇的人口规模与居民结构[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杨蕤;;宋夏沿边人口考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吴锡标;南宋浙西地区市镇类型及人口规模探析[J];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蔡利;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的居民结构和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38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38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