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对出镇宗室的监控措施

发布时间:2019-04-04 15:05
【摘要】:宗室出镇是北魏为巩固地方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是对魏晋旧制的遵循,也是拓跋氏族传统的延续。与汉族王朝相比,北魏宗室担任方镇长官的比例偏高,接近全国总数的三成,但由此引发的宗室变乱却屈指可数,载于史册的仅拓跋道符、元愉、元熙和元法僧四次而已,且叛乱时间短、规模小、威胁有限,与两晋南朝宗室内战频发形成巨大反差。这个局面的出现应归结为北魏行之有效的方镇监控体制,具体包括压缩方镇辖区、缩短长官任期、委派军副分权、利用军佐制衡、设置行台布控、差遣使者督责及扣留人质防范七个方面。诸种举措虽非专门针对宗室,但对其确实产生了强力效用,在保证宗室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维护了秩序的稳定。
[Abstract]:Clan out of tow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solidate the local rul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is not only a follow-up to the old Wei-Jin system, but also a continuation of the Tuoban clan tra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Han Dynast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had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patriarchal officials of Fangzhen, close to 3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country, but the resulting family disorder was rare. Only the Tuoba Taoist characters, Yuan Yu, Yuan Xi, and Yuan Dharma, which were liste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were only four times. And the insurgency time is short, the scale is small, the threat is limited, and the two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lan civil war frequently forms the huge contrast. The emergence of this situation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Fang Town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hich specifically includes compressing the districts of Fang Town, shortening the term of office of the officers, assigning the deputy military separation of powers, using military support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setting up station layout and control. Sending messengers to supervise and take hostage prevention seven aspects. Although these measures are not specifically aimed at clans, they do have a powerful effect on them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order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ir self-worth.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2012QY046) 吉林大学“985工程”建设基金项目
【分类号】:K239.21;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新华;魏晋南朝的军师、军司、军副——军府职官辨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军;;北魏宗室外镇述论[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3 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J];殷都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铭;;试论后秦政权兴盛与衰亡的原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晕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7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性质刍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福原启郎;;魏晋时期文学集团的历史启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总斌;“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高贤栋;;北朝宗族谱牒述论[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3 谢宝富;北魏金陵、桑乾、北邙、乾脯山西葬区研究——兼以此求教于宿白先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张兴成;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刘伟航,任大川;北魏反贪惩贪述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姚宏杰;;北魏中书学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曹道衡;略论南北朝学风的异同及其原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陈长琦;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洛阳孟津邙山西晋北魏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3年01期

10 高敏;;魏晋南北朝赋役豁免的对象与条件[J];江汉论坛;199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中军;;论北魏宗王政治与有限皇权的短暂发展[J];沧桑;2007年03期

2 刘军;;北魏宗室外镇述论[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3 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象的艺术风格与特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4 马耀圻 ,吉发习;鲜卑早期珍贵文物——北魏先祖的“石室”旧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4期

5 尚振明;;孟县出土北魏司马悦墓志[J];中原文物;1980年03期

6 张水澄;悬空寺[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2年12期

7 张乃翥;元魏畿下的洛水两岸绎述[J];中州学刊;1985年06期

8 郑隆;;内蒙古包头市北魏姚齐姬墓[J];考古;1988年09期

9 罗继祖;文物逸话四则[J];北方文物;1989年01期

10 刘谦;;锦州北魏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思怡;;墓志所见唐代宗室之婚姻[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杜维善;;永安五铢断代纠谬[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3 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张驭寰;;对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复原研究[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5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驰;;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7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武秀;;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9 赵启汉;;孝文迁都与洛阳复兴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10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荣 特约记者 李建斌;大同发现北魏精美墓葬壁画[N];光明日报;2006年

2 实习记者 朱治宇;和林县发现4座北魏墓葬 出土近300块文字砖及陶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3 侯云灏;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4 陈维山 赵怀侠;北魏著名改革家李冲[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5 记者  罗进贵;寺院与塔始建北魏及唐中早期[N];宁夏日报;2006年

6 张庆捷 刘俊喜 左雁;大同操场城又发现北魏重要建筑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柳力 晓阳;旬邑发现北魏道教石刻造像碑[N];陕西日报;2004年

8 记者 孙小荣邋霜红 锦秀;我市又一大型北魏壁画墓显露“真容”[N];大同日报;2008年

9 ;挟北魏雄风 创品牌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姚伟成;苏果万方镇江上演龙虎斗[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顾涛;墓志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张鹏;北魏儒学与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7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骆晓倩;两宋宗室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的传承与变异[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媛媛;清朝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魏玮;两汉宗室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星;略论明代湖广宗室对地方社会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智超;论唐代前期宗室参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秀华;南宋宗室应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李康;明代宗室婚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黄薇;越南阮朝尊室(宗室)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郑永高;从《史记》《汉书》看西汉刘氏宗室的历史命运[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53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53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