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巴蜀地区学术文化考论
[Abstrac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项目,课题号:CXZZ11_0965
【分类号】:K2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铭;汉魏时期氐族的分布、迁徒及其社会状况[J];民族研究;1991年02期
2 刘绍楹;;警惕“轿夫”[J];学习月刊;1997年01期
3 徐新建;;宝贵的遗产 文化的再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张兆国;;幸福东山城址发现“陶猪群”[J];北方文物;2008年03期
5 李艳萍;;汉魏时期文人女性题材诗歌的演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龚胜生;;汉魏京都赋的自然地理学价值[J];中国科技史杂志;1992年03期
7 杜林渊;河西汉魏画墓研究综述[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孙志敏;;汉魏时期公孙氏政权对辽东的开发与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学荣;;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6年05期
10 张伟;王学良;田禾;;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尔琴;;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2 薛瑞泽;;汉魏之际彭城的战略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黄景春;樊文星;;中国古代对火浣布之理解与认知考略[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宫大中;;试论洛阳汉晋墓碑和墓志[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5 何志国;;论摇钱树造型的艺术风格[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林;;汉魏辽东壁画墓分区与分期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白占全;;胡汉杂居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8 郭文堂;;维吾尔族饮茶习俗漫话[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彩凤;我省新发现千余件不可移动文物[N];黑龙江日报;2008年
2 郁风华;方正县古遗址出土文物上千件[N];哈尔滨日报;2008年
3 石英;许昌汉魏遗风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杨军 记者 张益龙;友谊依托资源办旅游[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记者于敬文;两千年前恒山境内已有人群定居[N];鸡西日报;2009年
6 君弈;汉魏时期的名流围棋与围棋九品[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张亚武;阊阖门开放,有哪些看点?[N];洛阳日报;2008年
8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韩国河;有关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田彩仙;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象的文化解析[N];文艺报;2006年
10 记者 朱伟光邋特约记者 朱伟华 通讯员 李颖江;双鸭山发现商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尹玉珊;汉魏子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3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4 徐迎花;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展云;汉末魏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6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莉;汉魏音读异读字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敏;从八篇《筝赋》看汉魏时期筝乐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张欣;《人物志》与汉魏思想转型[D];青岛大学;2007年
3 张t,
本文编号:2465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6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