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合流进程中的两汉文吏——试论两汉文档官吏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秦前后期统治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2 李巍涛;;汉代酷吏溯源[J];唐都学刊;2011年03期
3 唐长孺;曹操法家路线的形成及其局限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5年Z1期
4 郭美星;覃丽艳;;试论先秦法家之尧舜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韩非子》为中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孔家店反对法家的罪证[J];齐鲁学刊;1974年03期
6 向晋卫;;再论东汉时期的“名教”[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5期
7 高旭;;论李斯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帝国发展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王尔春;;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轨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9 孟祥才;试论西汉“霸王道杂之”统治思想的形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10 杨武勇;;感悟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一生——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周湖勇;;董仲舒法律思想探析[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敬龙;;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建构[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4 黄新宪;;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6 陈利华;杨家林;;康熙崇理、学理、用理方略浅析[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7 李玉明;杨子荣;;晋国和三晋国家改革的先进历史经验[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晓望;;儒学与宋代福建的地方官[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9 沈世培;;试论唐初政治上的王道复古[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10 杨朝明;;《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风;追问假如[N];吉林日报;2007年
2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徐风;扶苏的悲剧[N];吉林日报;2006年
4 金宝山;乔家大院的真实故事[N];中国档案报;2006年
5 喻大华;清朝的“士不知耻”[N];光明日报;2007年
6 崔凡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N];山西政协报;2006年
7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徐风;驳《范增论》[N];吉林日报;2008年
9 王泽民;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N];甘肃日报;2008年
10 李华瑞;愤吊世故 警宪邦国[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冬;先秦儒法思想继承改造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4 邵方;西夏法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单晓娜;理念与行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勇;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新刚;先秦儒家消费观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永;东晋南朝时期的五行思想和儒家观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程刚;琅邪王氏家族思想信仰之演变[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军;“秦政”及其历史观基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德成;儒学与秦代社会[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芬;汉魏之际法家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小岑;荀子礼法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魏峰;秦始皇、汉武帝文化政策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张俊;汉代文吏的身份[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4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7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