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乡村治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5 04:50
【摘要】: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曾筑室隐居会稽山阳明洞,又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由他创立的学派也因而被称为阳明学派。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养和文化熏陶。祖父竹轩公较为宽松的教育方式,是日后王阳明能够形成自己独立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王阳明一生立志成圣,少年时便有以“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的人生理想,青年时代与当时大儒娄谅的一段亲交,使他慨然领悟“圣人必可学而至”。这种立志成圣的人生理想是他创立学说、建立事功的动力源泉,他后来所阐发的“知行合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他探索的一条成圣之路。他早年治学颇杂,“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后因触犯宦官刘瑾而谪居龙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经历了“百死千难”之后才提出他独具特色的“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不仅是“知行合一”思想的倡导者,更是这一思想的力行者,在后来的为学、为官的过程中他亲身践履并进一步深化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晚年所揭示的“致良知”之教正是对“知行合一”思想发展的结果,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他全部心学的主要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行合一”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核心。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学术界已有比较深刻系统的研究。但是对王阳明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实践活动,则研究不足,特别是将他的哲学思想和事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和他的乡村治理实践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查,以期全面理解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一生。并希望通过对他乡村治理实践的研究,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所用的有益的历史借鉴。 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首先介绍了前人对王阳明及其思想研究的概况,从而点出自己文章的写作来源和创新之处,并说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力图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全面介绍王阳明不平凡的一生,以便更好的了解王阳明学术思想产生发展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特别是对他“知行合一”思想的产生做了分析,从而认为王阳明是在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并在自己为学、为政的过程中深化发展了这一学说。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笔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降云;王阳明的学习思想[J];晋阳学刊;2003年01期

2 肖剑平;;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解读[J];求索;2010年04期

3 王党辉;;存在的澄明:“心即理”与“知行合一”[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晓昕;;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马关泉;;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现代意义[J];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6 熊吕茂;何可可;;论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世仁;;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商雅琼;;论王阳明的知行观及其道德修养理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

9 常晓薇;;析王阳明论为学工夫[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张庆熊;;瑞士学者耿宁谈王阳明的“良知”与“见闻之知”[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汇报材料[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海涛;;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构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开泰;;薛方山的心学思想及其它[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张明;;王阳明与贵州阳明学派[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10 耿宁;曾亦;;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企人;学习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南方基金专户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 游海;投资贵在知行合一 更要耐得住寂寞[N];证券时报;2011年

3 方其军 顾玮;知行合一 薪火相传[N];宁波日报;2011年

4 刘少雄;上杭兴起“王阳明与上杭”学术研究热[N];闽西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蒋凤;“象祠与王阳明”高级学术论坛在黔西举行[N];毕节日报;2010年

6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作品杂志社社长 廖红球;知行合一 春华秋实[N];文艺报;2010年

7 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王阳明:论自然知识[N];光明日报;2011年

8 北京林业大学 王传书;全球视角下的王阳明[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钟秋鹏;知行合一惠苍生[N];韶关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冯淮河 李斌;领导一马当先 员工知行合一[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2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3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晓鹏;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洪卫;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承;超越心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瑞波;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1995年

10 童中平;随处体认天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小燕;王阳明“知行合一”乡村治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颢;论王阳明“致良知”及其价值[D];安徽大学;2007年

3 翟因奇;唐君毅论王阳明哲学[D];吉林大学;2010年

4 陈艳辉;论王阳明的人格美学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雷松;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李剑虹;王阳明哲学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03年

7 赵晶;从实践论的视角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瑾;心学与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9 齐旭东;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薛荔立;王阳明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6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76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