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海南海防述论

发布时间:2020-03-18 03:13
【摘要】:海防问题一直是明朝政府需点解决的国防问题之一。有明一代,东南沿海一直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威胁,其中既有倭寇,也有番寇和本地海盗,并且倭寇与本地海盗往往是相互勾结杂糅的。明代海防建设,也在这些持续的海上威胁刺激下,不断构建与完善。明代海防问题,学界早有讨论且成果卓著。但对于明代海南岛及周边海域的海防问题,就笔者所及,尚无详细的论述文章和系统性专著出现。本文力图以明代洪武至宣德时期作为一时间段,系统讨论此时期海南海防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海防的建设情况。在明代海南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本文在分析海南地理状况的基础上,对于海南的气候、物产与海陆交通做整体勾勒,并以此为依据,论述海南的人口、资源分布以及海南的战略重点和岛内各区域的不同族群分布情况,特别是根据海南岛周边的季风洋流状况,结合史籍记载,总结海南周边海路交通网络以及海南岛在明代对外交通线上的位置及其在明代西洋外交和朝贡贸易上的重要影响力。行政与军事建设方面,在讨论宋、元时期海南行政与防务的基础上,分析明初海南行政、军事建设对前代的继承与变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元末至宣德时期海南周边的具体海防事件与海南岛内的变乱事件,讨论海南城防建设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以及其在海南岛内外军事行动中的功用。根据相关材料,整理总结海南岛内卫所的指挥体系,实际军力状况,军、兵的分工情况和作用以及巡船的状况等,力图使对明初海南卫所的实际作战能力的评估有客观依据。在实际作战方面,本文讨论了自洪武至宣德时期,海南卫所军士所参与的实战,特别是海上作战的情况,从作战的实际过程中可以看出洪、永及仁、宣时期,海南卫所体系的实际海上作战能力的不同,以及海南海防与陆防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洪武时期的两广军事活动与永乐时期的征安南之役,海南卫所军士也有所参与,并起了重要的协防作用。这是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较少提及的。后勤建设方面,本文分析了明初海南的军饷状况,包括仓储、开中、屯田等军士粮饷的存储与筹运措施。海南卫所的战船修造与军士训练等,也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从中可以看出海南卫所后勤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上述几方面的整理与讨论,本文试图理清明初海南海防建设的实际状况,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和限制,整理出明初海南海防的诸事件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海防建设的变动情况,以期弥补以往研究之缺。
【图文】:

洋流图,海南,海域


中国进入“小冰期”的气候特征相吻合。而气候灾害不时给海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海南的粮食生产与跨海贸易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海南的众多特产如槟榔、木材、香料、毛皮、藤等都是海南对大陆和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其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贸易获利是海南能购入米粮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海南各族民众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物产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这有赖于海南与周边海域的安定海路交通的畅通。第二节 海南的海陆交通与人口一、明代海南的海上交通有规律的季风与洋流构成海南海上交通的重要基础条件。规则的季风催动海流也成季节性的海上航行方向。

示意图,海上交通,海南,示意图


图 1-2:明代海南海上交通示意图二、明代海南的内陆交通明代海南岛内陆路交通,以琼州府为起点,向南辐射,主要分“东路”、“西路”、“中路”、“黎路”四条交通主干。“东路”与“西路”均由琼山向东、西沿环岛至崖州。其中“东路”,由琼山出发,经文昌、会同、乐会、万州、陵水到崖州;西路由琼山出发,经澄迈、临高、儋州、昌化、感恩至崖州。“中路”主要在琼北台地、平原地区展开,从琼州府出发,有向定安、澄迈、会同、文昌四个方向。“黎路”穿过岛中南部山区,分为四路,其一由定安穿过琼中五指山脉到崖州;其二由文昌白石村,绕过五指山脉东北侧到达万州;其三由澄迈出发,越过霸王岭北部山区到达儋州;其四由儋州出发,向东南横跨中部山区到达万州①。从上述陆路交通分布可以看出,琼山是海南陆路交通的总枢纽,是海南各条交通主干均汇集之地。文昌、儋州分别是东路、西路与中路和黎路的交汇处,,形成一小的辐射网络,对于琼北地区与中南部山区的交通联系有重要作用。因而,琼山、文昌、儋州便是海南陆路交通的要地,这三个区域事关着整个海南陆路交通的通常与否。海南岛内的主干交通主要由遍布全岛的驿递机构连接起来。洪武元年,刚刚建立的明政府即“置各处水码站,递运所,急递铺 以供递运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均需等”②,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春生;;宋代海盗成员的构成与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588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88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5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