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隐逸审美文化

发布时间:2017-03-27 15:05

  本文关键词: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宋代隐逸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美学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隐逸审美文化这一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形态,客观而细致地探寻宋代隐逸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力图对宋代隐逸审美文化形成兴盛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作深入地阐释和分析,在对宋代隐逸审美文化做整体观照的同时,还选取了最能体现宋代隐逸审美精神的园林艺术来做个案分析,以图通过总体观照与具象呈现来展现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文化品质。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隐逸审美文化的界定”。“隐逸审美文化”是本文在综合考察目前学术史上对于隐逸、隐逸文化以及隐逸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全新概念。要对宋代这个特殊时期的隐逸审美文化展开讨论和分析,就必须先要明确什么是“隐逸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隐逸、隐士、隐逸文化以及审美文化概念的逐层深入地界定,力求实现隐逸与审美、隐逸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对接,最终明确隐逸审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部分“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历史背景”。宋代提倡“以文化成天下”,实行文官政治,隐士受到统治者的空前礼遇,由是宋代隐风炽烈,隐士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这些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隐士们自觉投身艺术创造中,就有了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勃兴。在“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仕与隐走向和谐统一,隐逸由“隐”的初级境界上升到“逸”的高级境界,由此带来的是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转型。由于宋代隐士不拘泥于隐逸的具体形式,看重的是于内心深处的精神隐逸,宋代隐逸审美文化也随之提升到不拘法度、超凡脱俗的“超逸”的最高审美境界上来。 第三部分“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基本特点”。宋代隐士的精神隐逸是以一颗肯定现实、拥抱现世之心来实现由入世而出世的自我生存,在他们的隐逸生活和隐逸审美中就诞生了一种新的审美心态——超然。在这种超然隐逸审美文化心态的导引下,清澄淡雅但又不失大味、大美的平淡美就成了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基本风格,同时不拘法度、恣情适意的超逸境界成为宋代隐逸审美文化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 第四部分“宋代隐逸审美精神与审美文化创造:以园林为个案解读”。宋代士人看重精神隐逸,白居易的“中隐”观正好契合了这种心态,于是边官边隐的“中隐”模式成为宋代士大夫普遍的生存选择,而园林又是安放这种隐逸精神的最佳场所,于是园林艺术备受青睐,其在自然野逸、简淡素朴、画境而文心之中处处彰显着宋代士人超然物外、平淡至真以及超蹈远逸的隐逸审美文化精神,成为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典型艺术样式。
【关键词】:隐逸审美文化 宋代 隐逸审美精神 中隐 园林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3
  • 一、隐逸审美文化的界定13-18
  • (一) 隐逸文化的界定13-15
  • 1. 隐逸、隐士的含义13-14
  • 2. 隐逸文化的含义14-15
  • (二) 审美文化的界定15-16
  • (三) 隐逸审美文化的界定16-18
  • 1. 隐逸与审美16
  • 2. 隐逸文化与审美文化16-17
  • 3. 隐逸审美文化17-18
  • 二、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历史背景18-23
  • (一) “以文化成天下”与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勃兴18-20
  • (二) “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转型20-21
  • (三) 隐逸的精神化转向与宋代隐逸审美文化境界的提升21-23
  • 三、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的基本特点23-36
  • (一) 超然:宋代隐逸审美文化心态24-28
  • (二) 平淡:宋代隐逸审美文化风格28-32
  • (三) 超逸: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理想32-36
  • 四、宋代隐逸审美精神与审美文化创造:以园林为个案解读36-46
  • (一) 精神隐逸与宋代士人园林生存36-40
  • 1. “中隐”:宋代士大夫的生存选择36-38
  • 2. “中隐”园林与宋代士人园居生存38-40
  • (二) 宋代隐逸审美精神与园林艺术40-46
  • 1. 自然野逸41-42
  • 2. 简淡素朴42-44
  • 3. 画境文心44-46
  • 结语46-47
  • 注释47-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朝云;淡泊与宁静:宋初隐逸文化的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张晓军;隐逸对中国文化的调适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张玉璞;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张玉璞;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的处世心态及文学表现[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5 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J];文史哲;2005年03期

6 崔炼农;三教合一对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素质的影响——兼评《宋代文学通论》[J];唐都学刊;2001年04期

7 徐清泉;隐逸人格精神与中国古代艺术美追求[J];学术月刊;199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婷婷;宋季士风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先萍;寓园于画 寓画于园[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晓娜;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倪春雷;论宋代文人对白居易的接受[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全刚;宋代崇陶现象与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D];暨南大学;2006年

5 张自华;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宋代隐逸审美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0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