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葬马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14:07
【摘要】:两周时期田野考古发现中经常见到使用车马或马进行随葬或祭祀的现象,部分墓葬还发现有随葬马头及四肢骨随葬的现象,本文称之为“葬马遗存”。两周时期大量发现的葬马遗存和文献记载表明马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对目前发现的两周时期葬马遗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探明周代葬马遗存的一般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葬马遗存”的内涵进行限定,并简要介绍了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按照时代顺序和发现区域介绍葬马遗存的发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周时期葬马遗存分布的时空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周时期葬马遗存数量及发现区域逐渐呈扩大趋势,至春秋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战国时期开始衰落。 第三章对两周时期葬马遗存进行分类分期及分区研究。将葬马遗存按照性质的不同大体上划分为两类:殉葬和祭祀;在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埋葬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车马坑、马坑及特定部位的马骨等三类。每一类遗存均按照不同的埋葬形式进行型式划分:时代上将它们划分为四大期七个阶段;地域上:将其分布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四章从多角度分析与两周时期葬马遗存相关问题。指出考古发现两周时期葬马遗存会因祭祀和殉葬的不同用途而选择不同年龄、性别的马匹;综合考察文献记载认为两周时期大规模殉葬马匹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三种;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分析认为两周时期不存在制度化的“天子驾六”。 第五章结语部分对正文观点进行总结并适当升华,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文章认为两周时期马具备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政治层面、军事层面、民族交流与融合层面。表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从社会生活到政治礼制及思想观念,马在周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8;K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久昌;虢国车马坑葬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2002年02期

3 杨泓;战车与车战二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3期

4 周作明;对马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认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张光明,边希锁;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J];管子学刊;2002年01期

6 靳桂云;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J];管子学刊;1994年03期

7 莫波功;马对先秦社会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8 ;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3年04期

9 胡小龙;;浅谈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J];华夏考古;1993年04期

10 ;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J];华夏考古;199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田亚岐 王颢 景宏伟 刘阳阳 刘思哲;[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田亚岐 耿庆刚 袁文君;[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应桥;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程晓丹;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宇;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成;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进驻;东周郑韩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刘允东;先秦车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庄家铭;试论东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北方系青铜文化墓葬殉牲习俗[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钦龙;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马建梅;周代中原地区祭祀遗址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9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59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