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孝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孝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形成了五代十国。赵匡胤在战争环境中建立了赵宋王朝。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分裂割据,推行孝治,鼓励孝行。宋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代孝文化的发展亦得益于此。宋儒思想家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了抵御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试图重新建立儒家伦理思想的权威性。张载、程颢与程颐、朱熹与陆九渊纷纷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张载以“气”,二程与朱熹以“理”,陆九渊则以“心”统摄自己的思想。他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表达自己的思想,证明儒家伦理中孝悌之道的正当性,说明孝行的标准与行孝的方法。王朝的统治者以身作则,行孝事亲,并以教育、科举、考课制度鼓励民众行孝。朝廷旌表孝子,以激励风俗的变化。在科举教育制度上,给予孝子入仕的便利。对于官员来说,行孝悌之道成为其晋升考核的内容之一。刑法《宋刑统》确立了“不孝之刑”,把对不孝的惩罚列入刑法。不过,宋代孝治呈现出具体实施与法律规定相脱离的情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官员重视德教甚于刑罚,多以道德教化的方式,感化民众,鼓励他们实施孝行,而将法律条文空置一旁。同时,宋代孝文化讲究忠孝结合,朝廷旌表的孝行中多愚孝,大开后世愚孝之风。此外,宋代民间孝风盛行,民间存有许多劝孝文献,劝导民众行孝,劝孝内容亦重视忠孝结合。宋代孝经类文献、家训家规、蒙书学规、笔记小说、方志、墓志铭与祭文、家谱与乡约等文学作品重视孝悌之道,记载孝行故事。佛教与道教文化也鼓励孝行。宋代孝文化总体呈现出学理化、法理化与制度化、通俗化的特点。
【关键词】:宋代 孝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3.1;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言11-23
- 一、研究缘起11-12
- 二、研究现状12-21
- (一) 孝文化研究的整体状况12-15
- (二) 宋代孝文化研究相关成果15-21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21-23
- 第一章 宋代社会文化状况23-25
- 第二章 思想家言“孝”25-54
- 第一节 张载27-32
- 第二节 程颢与程颐32-41
- 第三节 朱熹41-51
- 第四节 陆九渊51-54
- 第三章 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孝”54-67
- 第一节 皇帝的孝行54-57
- 第二节 孝的认定与鼓励57-63
- 第三节 不孝的惩罚63-67
- 第四章 大众信仰层面的“孝”67-81
- 第一节 孝经类文献67-68
- 第二节 文学类劝孝文献68-77
- (一) 家训家规68-73
- (二) 蒙书学规73-74
- (三) 笔记小说74-75
- (四) 墓志铭与祭文75-76
- (五) 家谱与乡约76-77
- 第三节 方志与风俗77-78
- 第四节 佛教与道教78-81
- 第五章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卢黄熙;郭继民;;辩证地审视孝文化[J];岭南学刊;2006年06期
4 刘洪波;;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陈昆满;;弘扬孝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6 ;精心打造“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精心打造“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何兴楚;华丹;;孝文化研究管见[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10 ;孝感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网开通[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和平;;“孝文化”与社会和谐[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胡锡庄;季文兰;田广志;;弘扬我国古代孝文化的优良传统[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3 宋清莲;;弘扬传统孝文化 创建社会主义新孝道[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倡导新孝文化的社会意义论文集[C];2003年
4 蒋晓华;;弘扬孝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7 焦振芳;;我对孝文化与家庭文明建设的浅见[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董志英;;对新孝文化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社会意义[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覃乃勉;;孝文化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意义[A];2005年“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董想明;“孝文化”经济瞄准武汉市场[N];长江日报;2005年
2 ;孝文化在转轨中继承和发展[N];中国老年报;2003年
3 高晓胜 樊红霞 作者单位 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传统节日弘扬孝文化的思考[N];孝感日报;2005年
4 记者 朱霞 通讯员 田寿永;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在我市成立[N];孝感日报;2005年
5 黄火廷;弘扬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N];孝感日报;2005年
6 郭之纯;倡导“孝文化”谨防三误区[N];中国老年报;2007年
7 通讯员 田寿永 程如进 黄文军;探索孝文化研究和开发创新之路[N];孝感日报;2006年
8 记者 董晓芳 通讯员 李珍;中华孝文化研究网在孝感学院开通[N];孝感日报;2008年
9 蒋润涛;做大做强孝文化产业[N];孝感日报;2008年
10 孝心;中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N];孝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嘉珍;让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D];河南大学;2011年
3 程瑛;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传森;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7 陈奕秀;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孝文化建设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陈世超;我国“孝文化”视域下的老年生命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静;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孝文化传播[D];山西大学;2015年
10 王莹;“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宋代孝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