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之战相关问题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2 22:46
  平城之战是西汉军事史、边疆史、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然亦存在若干可予补充、完善乃至商榷之处。已有成果大多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得出,以匈奴为主要视角、相对全面地探讨平城之战的文章不多。第一章,即以此探讨平城之战的背景、目的、影响等问题。战争的爆发与冒顿单于之前匈奴与中原政权交战的惨败、冒顿时期匈奴活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冒顿单于欲借平城之战获取与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通过迫使刘邦屈服达到获取“岁奉”的目的,而选择在平城围困刘邦,应含有一旦战事失利即利用当地之便利交通撤军的思量;匈奴在战后虽获取一定利益,但长时间和平损害其“尚武”的民族特性,以至在武帝以降的汉朝反击战中接连败北。关于刘邦在平城之战中的表现,学界有所谓“贪功冒进”说。第二章,即结合“代地”整体战场形势、特别是平城一带的交通战略地位,认为“高帝先至平城”“乘胜逐北”,很可能是要在扼守东线的代国军队和周勃军团的配合下、在西线的平城一带形成“口袋阵”,最终达到将匈奴围歼于“代谷”的目的,刘邦的进军是宏阔战略构想的实践,而非“贪功冒进”。然而,冒顿单于“诱汉兵”的缓兵之计奏效,汉军丧失最为...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平城之战与汉匈关系
        2.平城之战中刘邦突围的因素分析
        3.平城之战相关问题的考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考古资料的充分利用
        3.实地调研法
        4.综合研究法
一、匈奴民族视角下的平城之战
    (一)平城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战国秦时匈奴之“却”与冒顿之“贤”
        2.塞北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匈奴聚于代谷”
    (二)冒顿发动平城之战需达到的目的
        1.获取和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
        2.迫使汉朝屈服以获“岁贡”
        3.若“不利”,则“遁走”
    (三)平城之战对匈奴的深远影响—从“以攻战为事”至“自单于以下皆亲汉”
二、“高帝先至平城”“贪功冒进”说质疑
    (一)代地“北控沙漠”与“高帝先至平城”
    (二)“诱汉兵”实为缓兵
    (三)“车骑利平地”与匈奴“解围一角”
三、平城交通地理献疑
    (一)汉军两路北“逾句注”
    (二)周勃军团未至“武泉”
        1.从“与汉关故河南塞”看
        2.从《冀州图》“北伐”中道看
        3.从刘邦遣“使者十余辈”侦查匈奴看
        4.从句注谷道“细小狭窄”看
    (三)周勃“降下霍人”与至“五泉”
四、白登山新考
    (一)“七里说”、“十七里说”、“三十里说”—历代史学家关于“白登”地望的考辨
    (二)从秦汉相关县治看白登山地望
    (三)白登山地望新考—兼与靳生禾先生商榷
        1.从“高百余尺”“一里许”可证白登山为今马铺山
        2.马铺山层次鲜明可容刘邦所部驻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60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60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