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

发布时间:2021-03-03 09:52
  "明清俗曲"产生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明末和清代,是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按照俗曲在清代的发展特点,可将其文献梳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代初期,以蒲松龄的《通俗俚曲》、郑板桥和徐大椿的《道情》为代表,尤其是蒲松龄所用的15种通俗俚曲和50多个曲牌,展示了清代初期俗曲发展的基本面貌;第二个阶段是乾隆时期,俗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艺术化程度更高的时期,不仅自身出现了套曲化、集曲化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化现象,而且还向曲艺化、戏曲化、器乐化发展,这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窥见其端倪;第三个阶段是嘉庆至清末,这一时期俗曲不仅在内地广泛传播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俗曲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器乐领域,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今日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留下非常丰富的遗产。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清代初期的俗曲
    (一)蒲松龄的《通俗俚曲》
    (二)郑板桥、徐大椿的《道情》
二、乾隆时期的时调小曲
    (一)《万花小曲》
    (二)《霓裳续谱》
    (三)《丝弦小曲》及《西调黄鹂调集钞》
三、嘉庆至清末的俗曲
    (一)《白雪遗音》
    (二)《粤风》及其他俗曲24种
四、清人笔记中有关俗曲情况的记载
五、清代俗曲主要曲牌统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俗曲文献遗存[J]. 刘晓静.  艺术百家. 2014(05)



本文编号:3061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61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